黃舒屏
Iris Shu-Ping Hua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策展經歷 Exhibitions Curated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亞洲城市的顯影與幻影─2005年亞洲城市連結網(City_net Asia 2005)
 
文 / 黃舒屏

亞洲版圖的拼貼風景

由漢城首爾市立美術館舉辦的亞洲性國際當代藝術聯展「City_net Asia」(亞洲城市連結網)自2003年開始第一屆的展覽舉辦,期許能夠發展為一類似雙年展的形式規模,以2002年方才遷移改建於鄰近首爾市中心的首爾市立美術館為連結的平台,邀集亞洲地區四個主要城市的美術館機構以及館內策展人作為規劃此聯展的工作團隊,此一亞洲區當代藝術聯展的策劃目的在於成立一個區域性的城市美術館連結網絡,藉由定期關注亞洲區域的當代藝文現象的發展,逐步架構亞洲當代藝術的脈絡並突顯亞洲美學發展的區域性特色。

首爾市立美術館館長在展覽開幕時致詞強調「City_net Asia」展覽的宗旨以及美意:「藉由這個亞洲地區美術館策展人連結以及藝術家作品的展演,要將亞洲當代藝術作為未來亞洲文化認同的大榮景。」以第一屆(2003年)與第二屆(2005年)持續性的邀集中國,日本以及台灣三地的美術館與策展人的形式看來,對於亞洲的認同與陳述恐怕還是跳脫不了「大東亞」的視野。

與其他雙年展形式不同的是,「City_net Asia」以亞洲地區的美術館機構以及機構內策展人為主,不設限單一策展主題,反而各自以四個策展人針對所在區域的藝術文化所提出的展覽子題為多線平行結構,讓四地的展覽子題與作品各自發揮,各自演繹。今年「City_net Asia 2005」邀請了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展人謝素貞,上海多倫美術館策展人顧振清,日本大阪國立現代美術館策展人中井康之以及首爾美術館策展人李銀主,四地的策展主題分別為「慢活」(The Prasie of Slow台灣台北)、「雙重未來」(Dual Future中國上海)、「典範圖像之魅幻」(Iconic Phantom韓國首爾)、「蜉蝣人生」(Qualia in Ephemera / What are We?日本大阪)。

四個主題各自對於亞洲城市近年來的現代性發展提出反省以及反思,展覽命題上看來互不交涉,各自陳述,也許與首爾市立美術館運作此一策展團隊的模式有關;首爾美術館邀集了其他三地的美術館策展人,但工作形式上沒有共同交集的討論,對於展覽的命題也是回歸各策展人對於藝術文化的個人詮釋,展演的平台提供得大方卻不見網絡間的有機連結;有趣的是,這樣一個模式倒也十分反映出亞洲地區當前的藝術文化發展的多元歧異性以及它混雜的拼貼特質,不若歐美的藝術發展之著重於史哲脈絡,它充滿「跳接拼貼」的特性和亞洲20世紀以來的現代化歷程有關。而近年來大家對於亞洲未來性的嚮往,不斷地提供平台企圖框架亞洲性,首爾市立美術館亦有這般雄心企圖,在文化傳統上以及近代史的發展上也不難發現東亞韓國、中國、日本以及台灣這四個區域有較大的文化優勢以及顯而易見的共同性,這也往往使得論述亞洲性的起點與終點始終圍繞在東亞視野的魅影之下。

典範圖像之魅幻

韓國首爾美術館的策展主題「典範圖像之魅幻」(Iconic Phantom)從現代典範的反思開始談起,從金潤鎬(KIM Yun-Ho)的一系列「無聊場景──00節慶」攝影作品,年輕的女子參與各式各樣的選美比賽,無論是各種廠商舉辦的綠茶小姐,或是推廣產品的某某代言小姐,一幕幕形式化的選美舞台與擺弄著姿勢的年輕女子,藝術家所提出的是對於現代經濟與媒體發展下消費物化的美的價值,這件作品同時也討論到一個典範圖像(而此典範圖像通常是女性)的寄託與追求,在媒體與消費經濟的操弄下,形象凌駕於內涵存在的價值似乎更為來得重要而受用;作品命題「無聊場景」喻涵著藝術家對於消費圖像的批判。

展場中另外兩件令人注目的裝置作品:韓真洙(Han Zin-Su)的《大眾》(The Public)以及李漢洙(LEE Han-Su)《基因複製天使》(Cloned Angel),也充分反映策展人所提出對於現代化進程下典範模式的形成,去性格化的大眾性圖像的複製景觀,排山倒海地對於各地城市文明景象進行程式化規格化之現象。朴峻範(Park June-Bum)的參展作品《建造公寓》(Making an Apartment)、《廣告》(Advertisement)所呈現人工堆砌式的格式化建造,把現代城市空間建造的過程喻擬為堆砌積木般模型式典範的重複製造,整個作品影像處理雖然簡單,也口吻一致地對於亞洲近代化的西方典範提出反思。韓國展覽作品選件與呈現整體上雖然與主題密切結合,但是作品內容對於韓國首爾近十年來現代化的文化省思以及批判語調,和文章中接下來要介紹的中國上海多倫美術館策展人顧振清的策展主題「雙重未來」有所同調,兩個方向雷同地針對現代化衝擊以及文化社會認同的再省思,藝術表現手法雖然不同,但卻彷彿是台灣藝術在1990年代的藝術主題。

迎向「雙重未來」

策展人顧振清提到中國現代化經濟發展於近年的快速進程,在迎向文明進程的未來前景之時,卻面臨到心靈向度上是否也往上提昇的議題,對於現代化文明充滿著想望,但卻同時見證到現代文明道德性靈的潰敗。雙重未來談的是一個已經在全球化的現代時間進程不斷前進的未來里程,同時卻又充懷著忐忑不安「不確定」的向度,對於性別認同,身分認同日漸模糊(如蔣志展出的攝影作品《M+1》、《M-2》),生物科技對於生物倫理的破壞(如沈少民展出作品《千手觀音》),中國地區的展出作品反映出超速發展的焦慮,以及擠壓在中國現代化的時潮模式下的個人,如同宋濤(Song Tao)影片裡的人物。

現代化的歷程以及衝擊在台灣已經是個舊議題,但是在中國還是個藝術表現的主題,主要和中國幾個首要城市所面臨到的現代化經濟現狀發展有關,跟隨著爭取著世界博覽會以及奧運會的舉辦城市,更是腳步迅速地必須跟上潮流環境的現代化空間與機制,翁奮的錄影作品《雞蛋馬賽克計畫》(Adding Egg Mosaic Project)諷刺這個表現架構完整卻極度脆弱的建構,那快轉重複堆疊建造的動作,正是現在中國社會邁向現代潮流的姿勢。

「慢活」細嚼

相對於韓國與中國兩個拋卻不去的現代化議題,台北此次參展主題「慢活」企圖展現一個可以緩慢雋永回味的展覽,邀展藝術家包括年近九旬的畫家葉世強,其他參與藝術家有梅丁衍、陶亞倫、洪易、李俊陽、蘇旺伸,四個年輕藝術家張耿華、李國成、姬俊銘、侯怡亭。

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展人謝素貞在「慢活」的策展論述中面對不斷面臨快速進化與更新的文化時態,如此作出反思:

如果亞洲城市還是沿襲著西方城市以速度來審視所有文化的進化,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幾乎所有城市都會呈現均質的失速文化,忙碌、壓迫感、控制慾、表面的、缺耐心、量超於質的現象,充斥在每一個的角落,傳統的緩慢所代表的審慎、平靜、重直覺、質優於量的真實接觸已難存於現實社會的評量之中。這種內在質的緩慢如今已在世界蔚為一種運動,以減速出發,不主張毀滅資本主義而找到與自身契合的適當速度,使環境及自我心靈達到合諧的進化。

進入到「慢活」的展區,首先面對的是五光十色的信用卡裝置,洪易展現的艷俗力道,生猛地包裝著金錢信仰圖像,無限制擁有多卡象徵著多金,這個整片牆面的表面包覆,是策展人討論到的表象與心理壓迫,量過於質的現象,雖然現代化的議題從1980、1990年代就成為藝術家反省思考的畫材主題,延續到現在,藝術家不僅反映及反諷這個議題,更精明地去利用這個機制為藝術語言發言。而洪易與信用卡發行銀行的結合,正凸顯裝置藝術家面對資本文明機制跨入到更為複雜的狀況,不再是強硬的反抗抵制,而可能是可議的平行詮釋。

蘇旺伸展出的12幅大小畫作以雜耍系列為主,以動物作為化身,這些畫面中的主角以身邊圍繞的小天地為舞台,展現自在平衡的動作姿態,沒有正式舞台的形式,當然也沒有被觀看審視評論的壓力,系列畫作呈現一種自娛而自足的氛圍,如此「自在」的姿態也展現在姬俊銘的《請輕視我》參展錄影作品、李俊陽的現場即興作品、侯怡亭的《看我七十二變》,這些作品都稱不上大型,而反而顯得小巧怡人;姬俊銘《請輕視我》A4小紙片懸在展場角落,簡單地呈現不成華麗曲調的音律,在參觀的轉角動線裡帶給觀眾駐足聆聽,雖不成名曲,但有個人單音調性若有似無的自如影現。

相較於其他展區的作品,台灣此次的參展作品多屬小品,不追逐國際展容量大器的虛張聲勢,惟一高四米寬十米的裝置作品是陶亞倫的《鬆口氣3》(Take A Break 3),半透著微光的張面,隨著機械裝置的啟動,在觀賞人群趨近之時,感應張呼,沒有叨絮的語言,卻感受著呼與吸之間的存在空間。

回歸單純的存在課題

日本的參展作品展現了展示形式上的極簡,策展人中井康之(Nakai Yasuyuki)以「蜉蝣人生一一我們為何?」一個相當哲學思考的問題為展題,呼應這個跳脫亞洲社會現狀的現實問題,日本策展人回歸到人本的反思,在已停止劇烈變遷的社會情態下,重新回到鏡裡的「我」像(I),仔細關注。

國谷隆志(Kunitani Takashi)以玻璃、水銀柱為材質,創作了圍狀的裝置《無限的空間》(Spaceless Space),藍色迷炫的燈色形成氛圍的圍繞展現了藝術家所要呈現的一種氛圍的空間氣息,而這個空間的陳述是跳脫出具象物質的形式,而關注心所想望與想像的意識空間。

宮永愛子(Miyanaga Aiko)的展示計劃《如睡意降臨》(As Slumber Arrives)是相當詩意的作品,藝術家在展場纖細謹慎地一一擺放水晶般的鞋體,這一雙雙半透明的鞋隱藏著足跡與故事,也一一象徵著行走的軌跡。藝術家將這些穿過形成足跡的鞋翻製成水晶鞋般的展示品,一一被寧靜觀視,相對於快速變遷的時代大敘事以及不斷跟隨時代腳步的轉換足跡,這些「駐足」也彷彿執意留住一點點故事與注目。

亞洲的魅影

無論大家如何期盼亞洲將於未來扮演著下個文化優勢的中心,但對於亞洲這個「區域」空間的線性期望和幻想,終將不免成為另一個烏托邦的寄情與論述。

韓國的首爾市立美術館展現了亞洲文化力量凝結的企圖,也試圖形成亞洲藝術文化論述的舞台中心。但在四個城市四個敘事各自展開的同時,展演的空間集中於市立美術館內,卻在展覽以外沒有完整規劃研討會或討論會作為各地策展人與藝術家開放交流溝通的機會,網絡的點被提出了,卻不見線與面的有機連結,是整個「2005年亞洲城市連結網」(City_net Asia 2005)令人感到內涵不足與惋惜的部分,不過這個平台的提供,亞洲美術館機構的聯姻合作,繼續耕耘下去,仍然有更大包容發展的空間;若能更進一步地深入論述與討論,開放展覽的後續交流,並拋開大東亞的視偏,廣義且多元地包容亞洲其他地區的藝術文化,才是這個城市網絡連結網展覽可能深度發展的有機動力與方式。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