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霓
Pei-ni Beatrice Hsieh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場所精神:空場及現場
 
文 / 謝佩霓

從細細的風綿綿的雨中踏進展場,空場的效應立即發酵,每一個梯間即是一轉,踩過一階階的樓梯抵達開幕式所在,沿途空的空、淨的淨、靜的靜。好久了,台灣展覽的展場沒有這麼乾淨過。有風,不是晴麗的晚春或爽脆的仲秋,而正正是清新又潤澤的沾露飄香的一派早春氣息。

這個展覽真的非常特殊。一進入展場,彷彿時光倒流,重返如今已不復能見的八十年代初美術館的展覽現場。這在近十年間展場如遊樂場般司空見慣的熱鬧繽紛場景,大相逕庭。與世無爭,很想用這個詞形容之,彷彿昨日重現,既熟悉又陌生,說是復古的逆向操作孰不為過。

而縱使結伴參觀,現場觀眾只有唯一一種選擇―屏氣凝神聲氣相通靜靜地瀏覽。參與現場出入的人群,也與近年來觀眾群青少年化的情形大異其趣,其恬適安逸自在的模樣,不像開幕式常見的熙來攘往。

直覺得,這個展覽的調性十分洒落,純淨素雅得宛若道場靈修室,又有如清教徒的禮拜堂。整個展覽構成的長卷,宛如一楨楨水墨小品的集成,收錄的是托裱出素素的十六折。十六件作品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以最簡單的裱褙,作最直接的呈現,既無浮誇也無綴飾,甚至連落款題字鈐印也可以精簡之。乍見之下,頗有晚唐小令清雅的風情。

這樣的展覽效果,來自策展人黃海鳴感性細緻的籌畫計算?還是聯合策展人王品驊處女座縝密內斂的潔癖本性?抑或是兩位主其事者,納入協同策劃的學者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等人所共構的策展理念,蓄意地以嚴謹的哲學思辯為先導所致?還是肇因於參展的藝術家年輕猛浪不再,但淋漓展現了成熟豐富的創作質地?筆者研判,答案應當是以上皆是關鍵因素。

雖然強調了已經不只十年,跨領域的參與,一向在台灣形同侈談。也許礙於組織鬆散、時效緊迫、物力有限等原因,一場場立意頗佳的跨界嘗試盛事,多半淪為失焦紛擾的藝文「團拜」,新聞性有餘而後勁不足。「一次性」的活動,一時間也許能投下震撼彈,可是難免船過水無痕,無法持續搶灘,絕少能夠立竿見影地影響深遠。

「空場」這個副標題定為「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的大型活動,難得的正是不僅並未落入這樣的俗套,反而落實展現了跨領域集體心智的可貴成果。這是一個難得的展覽,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自制力的策展團隊,如何在非常有經驗的後勤團隊的支援下,經由默契十足的藝術家與藝評人的協力,精準地執行事前進行已久的哲學探討,形塑了策展的論述。言辭愷切策展論述堪稱是近年來最精闢之一,而因空場展覽衍生的的「晚期傅科與傅科之後」國際研討會,素質之精也可謂歷來罕見。學者、策展人與創作者互相依存的共生狀態,歷時多年地透過交換研究立場與創作觀點、參與讀書會與規劃展覽、進行對話與對外座談等形式徹底交流,如今才能因開放的共事,形成嚴謹深刻的共識。

筆者的確是可以中規中矩地就藝術表現分析這項展覽,是可以著墨探討十六個作者和他們的十六組作品,說參展作品是一張張淡彩的素顏,單色調得出色、素樸得卓爾、無色得絕色云云。不過筆者主觀以為,在現場的表現上,這項展覽最突出的特色無疑是展覽如此脫俗。習慣了九○年代下半展覽作品陳列方式與調性,突顯的淨是重濕重鹹、五光十色的媚俗、躁動、喧嘩,這樣低調而清明的展覽,以自行其道的方式,提出了對當代台灣獨有的感性與理性的獨到見解,反而讓人但覺恍如隔世。

希臘文裡有個詞彙是Genius loci,中文一般譯為「場所精神」,通俗來說,場所精神指的就是主宰一個地方的精神。而在地精神作為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當地人在當下必然歸屬之亦皈依之,更要對之產生認同。筆者衷心認為,這項展覽充分發揮了八十年代以來台灣以及台灣藝壇的場所精神,而這也就是「空場」精采絕倫之處。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2006.03.01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