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河
Wang Wei-Ho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回顧建築與人性
 
文 / 王為河

今日人們不論摯信自己是由三十五億年前遙遠的單細胞進行而來,或是因為神為了神聖的救恩計劃所創造而成,他們的祖先卻都在六千年前「共同」發展了人類文明及居住形式,並且相互通婚繁衍與溝通瞭解對方。至今,數千年代已過,我們與前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是更文明更科技嗎?我想是比前人獲得較多的歷史及經驗來豐富我們的心智。這點並非因為我們較晚出生,而是我們更願意去珍惜使用人類寶貴的回憶與記憶的「能力」,也唯有如此不平凡的「回顧」,才使「人性」的質地顯露出它的份量與尊嚴。

人類自稱是已進化的靈長類動物,自有生命跡象以來就不曾遜色過任何類種的生物。而人類也已主導這個具有生命特質的星球達數萬年之久,特別在這數千年間,已由掌控者轉變為關愛者,這種可貴的「人性」轉換遠超過相信物種進化的奇蹟。在未來能離開這舊有的居住形態,而尋找更科技的居住形式時,也絕不會把這機會先落入它類地球生物的手中。人類在開始發展「文明」時,有兩項稀奇的特質是促使「人物」更迅速的超前任何它類動物的發展,而這兩項特質經過人類無數代的生命去親身嘗試、研究、改良,至今,已成為國際間共通的心智準則及器物媒介,那就是「人性」與「工具」。

「人性」的啟悟與「工具」的改良是無法分離開來在任何的文明段落裡。從人類懂得使用石塊、木棍去擊打動物的剎那起,便開啟了人類最深奧的性情及最豐富的器物寶藏資源。「人性」與「工具」導致了九千年前的「人文世界」必須面臨及改變這個藍色的星球,而很快的當「居住」這個大工具也建立後,人性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最佳溫室,因為在人類離開洞穴的那一刻起,便正式向世界宣言,人類將邁入文明的境界並獨立於心智的領域之中,而任何其它的「工具」都無法與「居住工具」相抗衡,因為決定一項「工具」的份量與價值來自其背後毫無影子架構的「人性」。

數千年來「居住工具」忠實如僕人般與主人共同度過了九十個世紀,現今的建築、都市規劃、國土疆域都因它而來。相同的「人性」也在如此的居住環境下再成長並發展成有哲理、愛恨、謀略及對立的複雜人。當人們甘願將「生命」中的出生、結婚、死亡都安排在有形體的空間形態中,並把一生的「生活」駐留在室內與戶外的進出之間,以及連「生存」也不願再回到大自然任其供養,而留在大都會的線條角落裡,成為一位 Homeless的真正「都會人」。可見這個建築所架構的都市已成為現代人不可能卸下的第二層「外衣」了。

當人們輕易的在談論生命的意義及生活的樂趣與生存的本質時,三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卻能如此自然又不起衡突,實因它們都被架構在「人性」的範疇裡。人性所影響下的居住形態「建築」也因時代不同而其價值觀亦有變更,但有趣的是除了初始的古早人外,大都出生在「既有建築」的環境裡,因此建築反而影響著人類的判斷,而產生了「後人性」及相稱的「後建築」出來,而成為今日人類的主導本位。從此這些後建築及人性早已被層層代代的文明給包裹住、掩飾掉,以至今日人們專注在近利的功能建築及自我的本位主義,而忘卻了進化中的悟性或神祇中的啟示就不難理解了!

此後的人們是否仍將成為完全的「現代人」,一位忘卻時間的過往與未來及忽略空間的無限與本質的 New Homeless!我們如何定位自我及覺悟時空的意義!快速無比發展的廿世紀末就如同六個 Millennium的週末晚,我們無法從新建築來期待反省的空間,反而直指看到由建築物來塑造人格。上下便捷的樓梯塑造了「垂直人」;無處不在的圍牆促成了「邊緣人」;絕對垂直水平的樑柱將空間秩序分成不等量的方格,而製造出「有角人」,因此橋樑、道路、隧道等更不會意外的繁衍出「來往人」、「步索人」、「明暗人」的個性。我們已邁入成為一個單純不再的現代人社會,而無法成為物種中的「人物」去關愛純樸的「動物」及「植物」,反之,我們只能去控制與約束它們來滿足自我文明中的「當代」。表面上我們既文明又進化!然而事實上以物種本質性而言,人類在「突變」自己,因突變而使警覺性加強但卻大大縮小了感應自然的領域及覺悟自我內在的智能。

「回顧建築與人性」是一項重於內在判斷勝於外在影響的藝術活動。它承襲前面所提的工具與人性而成今日的「建築」與「人性」,並將時空再轉移到四百年後的今日,因此呈現出風化斑駁下的破舊面貌。當建築可以卸下人文的偽裝面具時,所呈現的才是真正的「自我」,如同廢墟及金字塔給予人們心靈上的覺悟一樣。每月不同元素的建築物出現在非內文非廣告的雜誌版面上,用來提示建築背後的無形架構是恆久的「人性〕,而非鋼筋水泥或藍圖。每月一回的跨頁展演方式以及發表作品與民眾的空間關係,和認同作品價值的判斷等事宜,都將是觀眾新面臨的經驗,因此藝術作品或行為的「價值性」不由任何的「媒介」來推廣或促銷,而民眾內心的思索與取決替代了「有價位」的藝品。作者希望在藝術創作行為上;能因主題所主導的社群性而給予適當的展演生態,並在世紀末及新 Millennium來臨之前,以不同的時空來「回顧」六千年的建築是如何在主導我們的「人性」。

雄獅美術月刊303期/1996年5月/頁19至21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