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瑛瑛
相關專文 Essays


美感的存在是歷史與文化
 
文 / 賴瑛瑛

近三十年的創作歷程,賴純純迄今依然不斷地在摸索、嘗試、實驗、創新,生命是一次次的自我反省及超越。無論是創作的形式、風格或是內容、態度,作品中回應出個人的成長歷程及時代社會的變遷﹐也折射出在美學信仰上不斷的思辯及印證。藝術之於賴純純不僅是遊戲、衝動,更是自我的救贖及實踐。

為追尋藝術及生命的烏托邦,賴純純先後赴日本及美國求學,其後又參與了法國、瑞士等地的藝術家交流計畫,多國的學習及生活經驗開展了賴純純寬廣的生命向度,並潛入思考現代的美學理論實踐與藝術整體呈現的根本問題,作品材質的意義,空間環境的關係及當代藝術創作的終極訴求等。賴純純的成長呼應著大時代的社會、經濟變遷,其藝術的展現則凝聚二十世紀後期台灣整體的歷史與文化。

八O年代的台灣邁進了一個前衛藝術的新紀元,此時大量海外藝術家的回流,引進了嶄新的創作型式及觀念,並解構了原以學院藝術系所及商業畫廊為主導的台灣藝文環境。隨著社會的開放及經濟力的提升,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提供了最佳的展現舞台及開放的機制,藝術家因此受到肯定與鼓勵,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邁進了一個創作活力十足的新境界。形色材質的探討及藝術根本的存在與變化等烏托邦的追尋是為賴純純此期(1977-1988)藝術創作的信仰方向。台灣解嚴後,歷史、政治議題的社會批判成為顯流,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成為共同關注的焦點。女性議題也開始活絡起來,婦女開始對自身作探討,並自覺於性別政治省思。藝術的展現是多元且開放,沒有制式的形式及標準,沒有一定的主題及內涵。多國的旅遊經歷反而沈靜了賴純純向外的探尋,經歷了東西方美學的洗禮後開始對於文化母體的反省及回歸,文化認同是為此期(1988-1994)創作上的一個指引。(1995-1999)土地與記憶的時期,賴純純開始反思生命及藝術的母體,以關懷、包容的菩薩心情回向宇宙萬物,在取捨自如、收放自在間,賴純純展現了獨具個人特質的「心」的系列創作。21世紀是個遊走於虛實真假的數位時代,藝術家經歷了生命衝擊、洗鍊,個性中的韌性、任性及純真、活力則再次以更明亮自由的藝術復活。青春仙境(1999-2002)的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命運交織的色彩更形清晰燦爛。此文嘗試將賴純純近30年的藝術生涯概括性地分為四個時期,以下將試由其各時期的代表作品逐一討論驗證。

1977~1988烏托邦的追求

回歸與思考

1978年自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取得碩士後,賴純純遠赴美國紐約進入普拉特美術學院進修版畫。這時蘇荷畫廊正活躍地展出新幾何(Neo-Geo)的理性繪畫及超前衛(Trans-Avant-Garde)的新表現繪畫,而現代美術館及懷特尼美術館則回顧著達達、超現實以至普普藝術的複合拼貼及空間裝置藝術,全新的衝擊使賴純純回歸到藝術創作的思考原點,作品走出純粹描繪的形式表現,開始嘗試以不同材質的結合及各種由版畫轉印的間接痕跡,自由潑灑。受紐約學派,普普及超寫實等當時藝術思潮的啟發,賴純純開始跳脫傳統學院養成風格,藉由新媒材、新個人的表現以對應時代環境下的個人處境,企圖打破創作的侷限僵局。1981年賴純純在台灣美國文化中心個展時,已展現出材質使用的特殊性及豐富性,作品「夏日海洋」是在賽氯氯透明片上繪畫潑灑後再與紙進行拼貼,作品呈現出流動性、重疊性及透明光的特質,流露出個人的人格特質及螺旋式的經驗思維特質,是多重的,可對話的,期許展現出生命萬物息息相關的多元的視野。

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個人的獨創性和風格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將現實生活的各種體驗、感受、思想、情感等加以融化昇華而藉著畫面表現出來。使觀者在觀賞中得到情感與理智的交流,固我認為藝術品是否具有時代性,這是很重要的。─賴純純 1981

對於材料的態度,賴純純主張不用「材料」去模擬「材料」,材料本身具獨立存在的意義。1977年日本個展時,當時多摩美術大學指導老師大判先生就說:賴純純的作品讓他看到了顏料。由此可以看出賴純純對材料的獨特看法與態度,使材料展現本我,再相互關照而進入極限的原點,不再視材料為一種替代物而是處境的狀態。而這也是賴純純個人詮釋下以物本存在的極限主義(Minimal Art),不是某種表現,而是一種表達。

將一切抽離,讓色彩自己看自己,線條自己畫自己,至於整個空間,為何變藍變白,變紅變綠,為何直著走,橫著去,聯色彩與線條,事先都不知道,去問誰呢?─羅門

八O年代對於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時代,此時大量海外藝術家的回流,引進了嶄新的創作型態及觀念,並解構了原以學院藝術系所及商業畫廊為主導的台灣藝文環境。林壽宇(英國)、莊普(西班牙)、賴純純(美國)等人相繼回國,並與台灣藝術家張永村、胡坤榮等人經常聚會探討藝術精要與理想,並於1985年於春之藝廊舉辦「異度空間」、「超度空間」的發表展,開創了國內對於低限、構成、材質等藝術思潮及流派的探討。在型式上,賴純純漸漸將繪畫轉向立體的思考,從2D平面進入3D的探討領域。

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這台灣第一座以現代藝術為宗旨的公立藝術機構,新建築開闊的空間以及美術館新創的藝術競賽「新展望」、「現代雕塑展」等提供了獎金及舞台,藝術家以此受到肯定與鼓勵而充滿創作精力,並將現實利益置之度外。同時,美術館積極規劃專題展覽,努力打開國際現代藝術交流,前衛新藝術在台灣呈現一股新活力新氣象。

賴純純於1981年回國,正逢藝術環境草木逢春的時期,賴純純積極參予時代列車的新理想,個展及競賽的參與將個人魅力拉抬至極高的能見度,對時代議題及新風格發展進行探討而備受矚目。其旺盛的創作能量及純粹鮮亮的形色美學,逐漸形成了賴純純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1984「現代雕塑展」入選,1985「新展望-讚美詩」優選,1986「現代雕塑展-無去無來」首獎,參與北美館「前衛\裝置\空間」 (1985)、「實驗\行為\空間」(1987)等,凝聚了時代的能量。

「無去無來」使用紅、綠、黃、黑等色相,在空中流轉、浮動、飛騰,構成光與色的微妙造像,超越了自然極致,突破了光、色「存在」的律則,在「變化」中求得最高心靈感受,是印象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們無法想像,而且難以企及的視覺效能。─李再鈐

1986年賴純純於建國北路個人工作室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與藝術家莊普、盧明德、張永村、葉竹盛、胡坤榮、詩人羅門、藝評家王哲雄等好友經常聚會,並開設小型新觀念的藝術課程,現在藝術家蕭麗虹、陳張俐伊通公園陳慧嶠、劉慶堂及在地實驗的黃文浩等人,皆是當年的一份子。同年開展了「環境\裝置\錄影」的SOCA開幕展以工作室為展場,作品無所不在與場域進行深度對話,激進態度的熱情與理想,對當時的青年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點燃了台灣『裝置藝術』的熱烈討論,也開啟了台灣公辦展場之外的展場--「替代空間」拓展時代。1995年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再度以95行動工作室招募10位年輕藝術工作者為期半年的課程並展開「基本教慾」展,以一廢棄的啤酒屋進行一場另類的展演。

1995年台灣台北建國北路-SOCAIII。這一特定場所是台灣50年來的縮影,投影著這段時空下人性基本的教與慾。...所有存在的元素,都化為內容,空間不再只是作為提供背景的位置,進而成為作品中不可替代的角色...這樣的過程、狀態、體驗與其說是一場展演不如說是一個活動。有些活動是與物體表面發生交互作用,有些則與物體本身發生關係,更有些是人與物體和瞬間的時空發生關係。瞬息的空間是一種絕對空間,是無替代、無思考、無重複、無心、無執著的絕對狀態。─賴純純

存在與變化

我們的精神是"絕對不滅之自然"的一個存在,它的活動從無窮繼續到無窮,永恆不息。在時間與空間中,我們看來是各自分離的存在;事務雖經常變化,但它的形式是固定的,永恆的,這便是哲學的要素。歷史的葴言是:事務相同只是方式各異。

歷史哲學在於了解;在無窮無盡的變化和轉變的事件中,在我們面前的只有同一而不變的存在。我們因此必須認識存於一切事件中的同一性質,不管環境習慣和風俗多麼不同,也必須看出相同的人性。既有深刻的認識,連本來的認識亦同,他們的根底是在直視的理解中。一切不朽的思想和真正的藝術品是受其生命的火花產生出來的過程,也是在於直視的理解之中,相反的從概念產生出來的東西,只能算是幹才的作品,只不過是理性的思想和模仿,或者是以當前的人們的需要為目標。─林壽宇

1982年在英國享譽聲名的林壽宇回台與莊普、賴純純、張永村、胡坤榮等形成一個精神聚集的團體。林壽宇的藝術極限主張及絕對的世界自然觀成為這群青年的精神導引。他們放棄了一切,日日夜夜聚集討論藝術的精要與理想,存在與變化的理論就是當時最狂熱與絕對的信仰,一切事務的根本皆窮究其根本,揚棄任何一絲雜質,探索生命的原始性、純粹性及單一、純淨的世界。這樣的絕對意識及理想主義呼應賴純純內在人格特質,成為對藝術的狂熱及理想國中絕對純淨的嚮往,這時期無疑是賴純純藝術生命的重要關鍵。1987年賴純純再度離開台灣,遠遊歐洲自我放逐,或許藝術家必定得經歷更多的人生歷練,更多的孤獨方能走入生命的深層,林壽宇點著火種卻得靠賴純純個人的努力、燃燒生命的能量,方能形成光亮的火焰。

存在與變化為生命與自然的本質。「變化」就是「存在」的無限延續,存在的實質就是無限的變化。─賴純純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