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寬育
Chen Kuan-Y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覆蓋,一段心理旅行的奇異時光—關於牛俊強cover個展
 
文 / 陳寬育

一邊向這無與倫比的美揮手告別,我渾身感到一種瀕死的沮喪與疲憊。所以,當我的所有同伴們都在歡呼:「終於到了」時,我卻只能叫道:「已經過去了!」——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1]

身處於牛俊強在北美館的個展空間中,一種無以名狀的困惑感縈繞不去。一開始,在入口處權作展覽引子的,是一則關於2011年日本311海嘯的一年之後,災區的殘跡遺物漂流至美國西岸的外電翻譯報導。然而,這個展覽卻不是一個關於災難或末世想像的展覽;或許對牛俊強而言,這個故事充滿著災難的痕跡與記憶,並且在海洋上歷經暗夜惡浪與烈日蒸騰,一成群帶著成長、情感與災難記憶的物件恍若無組織艦隊般晃晃蕩蕩地旅行至遙遠未知的他方。這些廢棄物件攜帶著來自日本災區無數的故事和情感,在災難的大毀棄後隨著洋流渺小卻執拗地前進,並在最終,由一顆足球重回日本少年手中的故事,成為情感迴路的最佳圖式。正是那樣的畫面觸動了藝術家對於物件與情感的連結關係展開再思考。

即是說,當311漂流物的新聞事件讓牛俊強認知到結束(over)並不存在,每個結束都是一次覆蓋(cover)時,觸發他在構想這個僅為一次性的展覽時,在網路上公開對陌生的參與者展開屬於他們的私故事和情感物件之邀約與募集。參與計畫者提供藝術家一則屬於自身想要覆蓋的一段經歷,無論是關於慾望、失落、斷裂、悔恨或是思念,均能利用物件、輸出、影像等手法改編、重現屬於個人的私密小史。

無以名狀的困惑也正在此,但困惑其實不太是質問性的,因為困惑大概只是因為分不清覆蓋與揭露兩者的關係。這裡有19則必須先擱置其真假的陌生人的故事,當這些故事分別以不同的敘事手法陳列、開展在人們眼前時,無論是透過年代久遠的蠟筆在牆上塗繪耗盡(cover 5)、對話者利用音效後製的自我消音(cover 9)、與母親連繫的樂譜與節拍器具聲音暗示的記憶(cover 11)、寄件者角色與攝影影像拼湊(cover 14)、乳環、無性別長髮與身體銘刻(cover 7),或是逝者的觀看與歌唱(cover 16)等;這些分布在展場不同角落的私密經驗,現在變成了匿名者的集體揭露。對故事提供者而言,那是對一段過往精心布置的「覆蓋」;但對觀者而言,透過螢幕、畫框與信紙等介面,開啟的是偷窺之窗。經由這些供偷窺的介面,我們也跟著浸濡在那擁抱他人的私密經驗,吸吮那些在邀約下主動參與的匿名異己之過去時光,以及匿名者在時間滋養下產生的各種私密經驗暴露所組裝而成的展覽空間中。

將每一則暴露與自我揭露,放到此次的展覽脈絡中,即是把一段已結束的關係匿名甚至改寫後,理解為對過去與對時間的覆蓋。牛俊強構想了一套規則,並隱約試著在這19個故事中建立某種敘事關係,儘管它們彼此並沒有明顯而直接的連繫,卻又貌似具有某種共通形式。同時,這多少也令人想起佛洛伊德式的哀悼(mourning)而非抑鬱(melancholy)的過程:透過接受逝去,並以陳述、記敘之方式將之安置。這19個覆蓋的動作,以物件、影像、聲響做為情感的溝通中介,使主體情感的復甦成為可能,也成為超越的媒介,或者成為某種得以前進的基礎。因而,展場中羅列的各種情感物件、影像與聲響此時就像是紀念碑式的情感紀念物,同時也更像是種切割。

另一方面,對藝術家而言,以臉書(網路)作為展覽平台並發表這19個故事的文字展出形式,也是這個展覽的另一種展呈面向。尤其在看完現場展覽後的深夜,當想要進一步緩慢且仔細地閱讀在展場中透過影像字幕與聲音讀到的那些故事時,只剩下文字的這些故事的確在某種具文學性魅力的氣息中,自我展開為更清晰卻也更廣闊的敘事「事件-空間」。此刻,藝術家似乎變身為迷戀吞嚥他人故事、噬人舊夢的小說家;在展覽布置的黑暗空間的光照中投影成巨大的食夢獸。在其中,我們看著屬於匿名異己的故事,讀著他們自我覆蓋的歷史,而滲透在匿名者、觀者與述說對象彼此之間的,是宛如夢的能量形態。在沉浸、困惑、移情、想像以及混淆之間,人們以閱讀、分享並結合彼此的經驗,像是一個新型態的有機、能動的群體關係;成為一個多軸線交織的故事,或者一個巨大的、像是神話學結構般的夢。

若從故事的內容來看,展覽其實呈現了關於親密關係的幾種類型:愛情與伴侶、性關係、親職與家庭、非性關係的友誼等。我們偷窺這些故事,在這個隱約透光、恍若胃袋般的展覽空間中閱讀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就像是在胃的運作中反覆攤平、擠壓,也在偶而彼此混雜地成為這個或那個故事敘說過程中,夾雜另則故事背景聲響的相互干擾;於是情感、記憶與當下心竟也形成流動與循環的狀態。當用胃袋來描述這樣的空間情狀,便意指著浸泡在這充滿胃液的液態空間中反覆漂浮,卻無以消化的輕微飽脹與刺痛感之中,體認情感的無法死去與生命的代價。而展場角落那狂暴磨耗於牆上的蠟筆殘跡、懸吊於半空的情感物件(頭髮、衣物、鐵盒、地球儀、看診提袋等),卻也像是未經消化的殘餘。

無論是設計、發動這一切的藝術家,以及參與的陌生人、故事中的角色,抑或是毫無防備來看展覽觀者,在這裡,人與人,主體與記憶之間的關係經常呈顯為「上癮」與「親密」兩個向度。那些高懸於展場半空中,由陌生人提供的情感物件,並投影在地面形成陰影(痕跡),除了是對一段被覆蓋的往事之索引,也同時是種揭露。這些被高懸且刻意拜物化的情感物件,在投射燈的聖光中供人們仰望,也在讓我們得以親近、踩踏的可見性中,便自以為得以碰觸到的影子,其實正巧妙地回應了「覆蓋」的主題。這些匿名的說故事者於被覆蓋的「上癮時空」裡,迷戀與恐懼交雜不清,痛苦與絕望在狂喜後循環;現在,這些被情感物件覆蓋並灑落在地上的影子,就像是對那一段段不同形式、無論是性、愛、恨等上癮關係的強迫戒斷。

於是,覆蓋也許就是上癮症戒斷前的那段心理旅行的奇異時光。最終,當我們自己的影子在展場最內部的角落中遮蔽了舞台燈的強力投射,面對牛俊強留下的:「這裡不曾被覆蓋」字樣時,不禁重燃某種困惑感:「是展覽的終點了嗎?」、「我們終於到了嗎?」

「已經過去了!」正如文章開始時,波特萊爾的沮喪與疲憊。

(原載於《藝外》雜誌37期,2012年10月)
-----------------------------
[1] 波特萊爾,亞丁譯,《巴黎的憂鬱》,台北:遠流,2006,頁170。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