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冠英
Gwen Kuanying Kuo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與陳暢訪談: 與主流對話的華人當代藝術(Interview with Curator Abby Chen)
 
文 / 郭冠英

走進舊金山中國城,迎面而來的是夾雜熟悉與不熟悉、象徵中國的保守面和商業化的結合,彷彿滿清遺老戴上現代sales售貨員的面具,向人潮擁擠的西方遊客販賣中國風情:窄小的街道夾雜中式雕琢的餐館、彷彿還停在七○年代的傳統市場和雜貨店、空氣中充滿老一輩華人的廣東話,似乎反射早期洋人形容此地的「鍍金貧民窟」(guilded ghetto),薩伊德(Edward Said)在「東方主義」描寫到歐美主流社會眼中的「他者」意象微微地飄盪在空氣中。

在這兒,傳統以特殊的方式保存下來,就像有兩百年歷史的美國對中國文化的印象也保留在最後短短的兩百年、也是西方列強入侵後的年代。流著華裔血統的遊客雖有各自不同文化歷程和現代化經驗,初入中國城在熟悉之餘也不免有些疑惑,就像看到西方攝影師以檳榔 西施做為台灣文化的特色之一,各地的主流文化對「他者」文化所取最具異國風味的部分皆非最精華,而是最具奇趣的。 但步入此社區中的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 (Chinese Culture Center,簡稱CCC),不禁令人亮眼,當代與傳統精緻的一面在此展出了美好的銜接。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絲線點串的裝置,這是CCC展廳現正展出的裝置「惑」的一景,以當代藝術來說少了反思、但相當討喜,企圖以詩的意境吸引觀者的注意。這個機構現正和女同志組織「有色酷兒女性媒體創作組織 QWOCMAP」(Queer Women of Color Media Project)合辦影展,和周遭的傳統保守的中國城街區氣氛有些衝突,事實上從去年展出的亞裔女藝術家當代藝術展「為繆思喝采」、今夏放映被中國政府禁演、尺度開放的電影「頤和園」、邀請中國大陸NGO領袖前來座談、和舊金山藝術學院及侯瀚如合辦文化論壇……CCC一直在做衝撞社區傳統觀念的事情。

「2006年底我初接到這個職務時,文化中心還沒有email,一切還停留在郵寄聯絡的時代。」CCC項目主任的陳暢(Abby Chen)表示:「所以我到任第一件任務就是全面電腦化、網站隨時更新、並設電子畫廊、podcast隨時可線上收聽展覽相關的講座內容。」在商場打滾過的陳暢講究效率,選擇藝術的角度也較為現實,偏向聰明、討喜,換言之,表現形式既不爭議也不挑釁:「『新銳』(fresh and sharp)是重點。」

就像六月開展的「惑」(Lure),邀請現任密西根大學藝術系助教的華裔女藝術家劉北立個展,她將象徵「緣份」的紅絲線,或繞成圓盤像荷葉般漂浮在空間、或任憑游絲像流水貫穿展場,視覺表現巧妙地結合中國意境和西方裝置形式。這也是劉的一貫風格,她過去在芬蘭展出的「回憶」、或實地土房作品「草原小築」,皆有強烈的文化感、敘事性和「詩意」吸引絕大多數觀眾(不限種族背景)的共鳴;CCC的眼光更將此展推向主流媒體的注意,「惑」亦是舊金山國際藝術節、以及第十一屆亞美藝術節的指定展覽。

如何改變華人在國際社會的刻板印象?文化藝術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溝通語言?很明顯地CCC在這兩年的轉變不小,也可以想像相對的反彈力量,但都在聰明的藝術語彙、與傳統和主流的溝通折衝下達到一種妥協。原本以社區傳統藝文活動為核心、觸角逐漸伸向前衛藝文組織,如與舊金山藝術學院合作,就侯瀚如策劃、哈寧(Jens Haaning)的「美利堅合眾國(與其他作品)」個展,延伸討論到「美利堅合眾國與尋根」的議題,CCC邀請灣區藝術家、活動家以及思想家,就舊金山華裔居民及「移民」生活情境展開討論。「如果說侯瀚如策展的是對少數族群身處主流社會、文化異化進行『宏觀』的探索,我們的工作則是對跨代移民的身份和社區進行『微觀』的傳承。」陳暢說明自己的理念。

中國大陸近年的經濟變革也吸引CCC的注意,而CCC觀察到的不是「向錢看」這一部分,今年五月和太平洋環境組織共同推出的論壇邀請大陸NGO(非政府組織)的年輕領袖,前來分享他們透過網際網路跨越國家機器串聯國際、參與環境保護的經驗。參加這場名為「在最前沿:中國的社會和環保的變革」的組織包括:新疆自然保育、綠駝鈴、綠眼睛、綠色大學生論壇,向美國主流社群呈現中國的變化不只是熱錢湧入,也包括社會觀念的革新、和文化運動的自覺。

2008大鬧天宮

「明年是五四的九十週年、六四的二十週年,我們正在構想邀請年輕創作者來做好玩(fun)的『大鬧天宮』活動。」陳暢這句話把嚴肅和好玩並陳,乍聽之下好像矛盾,進一步思考可以了解:這不就是CCC這兩年在做的嗎?沉重的中國文化歷史不一定要很嚴肅的包裝,能找到跨越東西文化的好玩觀點才是重點。五四文化運動和六四天安門事變都是中國現代史中,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化產生挑戰的關鍵事件,並且都有許多年輕人的加入。活動目前尚處構想階段,但一些天生反骨的年輕人吸引了CCC的注意,如灣區噪音表演團體23five的主催者之一丘漢英(Randy Yau)、就像父母來自台灣的漫畫家Gene Yang等人。他們和五四、六四沒有直接關係,但這些年輕人文化風貌的活潑反映東西文化交流後的新品種,這其實也是當年參與文化運動的年輕人的理想。

跨文化的變形金剛

華人社群在國際的面貌,不只是政治極權或分裂、或經濟起飛向錢看,因當代藝術有了一些改變。但不可諱言的美國及國際主流社會對華人文化仍特別標示出一個東方的形象,第一印象的選擇仍是舞龍舞獅或李小龍功夫。就像薩伊德「東方主義」提到強勢主流文化會不自覺選擇次等的異國風味、怪異風俗做為選擇「他者」文化的興趣,形塑一種刻板印象,忽略了亞非文化原有的精緻和經典。如何讓那些主流中心思想對「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轉向更深層的文化認知、更跟上時潮的認識,是過去處在劣勢、充滿「異國風味」的中國城社區中的CCC一種挑戰。

CCC面對這種挑戰,或許就像Gene Yang的漫畫《ABC華裔美國人》主人翁希望自己可變成「變形金剛」,不是全面漂白、或全然守舊就能找到自己,而是在不斷衝撞和溝通中,向國際觀眾呈現本身的最有個性的文化面貌。

版權所有©藝術家雜誌, 2008年8月出版
 
Copyright © IT PARK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