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伯
Eric Chi-Puo LI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藝術是一場捲動的遊戲
 
文 / 林奇伯

「在藝術家的眼中,我們到底有多美?」

這是捲動李民中肖像計畫最有趣的力量,也是整個計畫得以從一幅幅傳統「油畫」延展成「集體行為藝術」的關鍵。每個參與者都因為這層維妙的想像,而熱情投入,並享受著遊戲般的快感。

從「肖像計畫2011」的一開始,我就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不但選擇成為編號第85號(我心目中的吉祥數),還在臉書上隨時留意發展動態。一年多來,過程高潮迭起,常有莞爾之處。

其中,讓我最感興味的是此計畫的兩個元素--「觀看」和「遊戲」。

李民中向來擅長在一個平面繪畫中建構出多元視角,並營造曖昧交錯的層疊空間。肖像計畫則將李民中這個藝術特質進一步放大,在三百多個人的參與下,讓視角多元到幾乎爆炸;而且,創作控制權也不再由藝術家獨佔,逐步下放到每個人的手中,形成畫家、被畫人、旁觀人,三者間的角力戰。

這場繪畫遊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看。

在剛開始的幾個月,繪畫的詮釋權幾乎完全掌握在畫家手上,參與者「任憑宰割」。

數位化的年代裡,照片修圖太過容易,許多人往往無法再滿足於這種過度「失真」的美感,而嚮往回歸傳統;此時,「肖像計畫2011」出現,宣告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張專屬於自己的、名家執筆的、可以進入美術館展出的肖像畫,可說是號召力十足。

於是,一種在「藝術」面前感到「謙卑」的心理也升起了。

和李民中這樣的名家面對面坐著,每個人都煎熬於被畫家觀看的焦慮感,也充滿著綺想:「畫出來會不會很美麗?很有藝術性嗎?會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萬古流芳嗎?」

而因為繪畫的場所往往是在咖啡店、街角騎樓、畫廊等公共空間,旁觀者眾。被畫者靜靜坐著,旁人都看得見肖像的成形過程,唯獨自己看不到!心中說有多忐忑,就有多忐忑。

等到畫完之後,被畫者第一眼觀看時,才會被畫中自己的樣子震撼到:「怎麼畫出來的特質就是我平時極力掩藏的自己?怎麼看起來既年輕又年老?怎麼已經叮嚀不要畫出法令紋了,但還是那麼明顯?」

各式各樣的心理掙扎紛至沓來,但是把肖像帶回家後,卻又忍不住對著畫中自我形象癡望再三。隔天,當攝影家陳明聰把每一幅肖像貼到臉書上,網頁底下延伸出一長串討論,有稱讚、有雀躍、有安慰。

當肖像愈畫愈多,「彼此比拚」的心理就進一步出現了,遊戲於是來到第二階段。

新加入者看到先前一幅幅的肖像,不再甘心只是任憑畫家「宰割」的對象,在繪畫現場開始強勢起來,直接指明希望被畫成什麼風格的人愈來愈多;畫完後,還會當場要求李民中加加減減,跟上菜市場沒兩樣。旁觀者也放膽加入,下指導棋。

而且,明明旁人看起來很好,被畫人卻總是無法被全然滿足,嘴裡嘮叨著:「不夠年輕」、「應該要比本人美麗」、「光線要更柔和」、「誰誰誰畫出來像林志玲,為什麼我的不是」。

於是,品頭論足的焦點不再侷限於肖像畫的藝術性,畫中人物的美麗與否也進一步被放大檢視和詮釋。畫者與被畫者的壓力說有多大,就有多大。

當遊戲參入「想贏」、「想美」的焦慮情緒,事態就又更加精彩了。這也是整個計畫特別好玩之處,因為不管李民中畫得再好、再有藝術性,每個人都必定會經過「期待、失落、自戀」的循環。李民中創造了讓被畫人不斷自我觀看和期待的過程,也創造出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

有哪個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可以承受那麼多的「評論」和「指導」?我十分佩服李民中的心臟強度,大概只有好脾氣又習慣網路眾聲喧嘩文化的他,才有能耐帶領這一整個遊戲。

一年過去,最後一個階段終於來了!三百八十八張肖像畫被同時整合起來,擺在伊通公園、美術館或以書籍呈現,另一番新的趣味於焉產生。

若我們以宏觀的視野來看「肖像計畫2011」,其實就是李民中捲動出的一件超大型、熱血豐沛、情緒矛盾的藝術品,如同他素來最擅長的超巨幅抽象畫,每個人、每張繪畫都是作品上面的一個「小微物」。

而若將每幅畫單獨分開來比較,則又可以看到各種視角、符號和空間,曖昧地藏在一個個不同的具象人臉上。

透過「肖像計畫2011」,李民中把自己的「微物論」藝術觀推向了另一個全新的高峰。他不只拼貼出一張數位時代的大型人臉,也像舉辦了一場大型遊戲,人人享受其中!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