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文
Chen Zuei-Ww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關於賴志盛的《圈圍》 評賴志盛於台南雙年展的《圈圍》
 
文 / 陳瑞文

基本上,使用物件、觀念、空間和影像等複合媒材創作的作品,是不能用平面繪畫的形式美學來看的,主要是因為媒材、展出方式和訴求本身的特殊性關係。這是當代作品經常出人意表,給人怪異、陌生、謎樣和費解的原因。既然當代作品越過我們熟悉的繪畫形式,那如何看待當代作品奇特的表現方式呢?賴志盛展於台南雙年展的《圈圍》作品,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值得談一談。

《圈圍》是一件在視覺上「幾乎沒有東西」的作品。怎麼說呢?因為《圈圍》展於只有投射燈光暈,但卻空空蕩蕩的牆上。不仔細瞧的話,是看不到高約兩公尺、寬四公尺的牆面,有刷過白漆的痕跡。白漆並未如粉刷牆面那麼潔白平滑,牆面一如原有的粗糙,甚至殘留著釘子。乍看之下,真的什麼都沒有。但《圈圍》的「什麼都沒有」,恰在周遭作品均那麼強調「有」、「強度」、「深度」和「意義」之氛圍下,被強烈的烘托出來。

如同作品標題下的表述:「一種基於現實而溢出現實的企圖」,藝術家明顯是以對台灣當下藝術認知之質疑,當作「藝術」展出。換言之,《圈圍》期待被觀看的地方,包括靜態和動態部分。靜態,是空蕩之牆,自身不承載任何意義;動態,指藝術家於展場塗漆時身體、場域與訴求之模擬過程。後者不在漆得漂亮,而是強調漆的動作。有別以往,《圈圍》之為藝術作品,來自藝術家針對「藝術如何可能」之提問,以一個平凡的漆之動作,出示在那個地方、那個時刻的「此在」。這個「此在」,挑起了兩種拒絕聯想:

(一)拒絕藝術為約定成俗的形式。在約定成俗的作品中,表現等同形式範疇,關鍵在於「人為修飾」。人為修飾的熟練與完善,依循一個文化共同記憶,也由此形成所謂的美感。如此的藝術準則阻礙藝術家表現當下;

(二)拒絕「藝術應是什麼」。《圈圍》試圖以「藝術不應是什麼」為其訴求。它強調的是質疑,以質疑作為「藝術是否還有其他可能」之探求動力。如此的藝術主體,是「社會化個體」之外的。

擺脫藝術作品應有的文化特徵,形象因此保有-猶如那面非視覺性的、非沉思性的牆,意義進入之前的原初感覺,至此,形象得以被以對照的角度看待,從而凸顯藝術家此時此刻的質疑訴求。

藝術所以藝術,不在特徵,而在是否提出感覺與樣貌之問題性,這便是《圈圍》提供我們的另種觀看藝術的角度。

(本文原載於民國91年9月2日中國時報「台新藝術獎每週評論」)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