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乏筆
相關專文 Essays


主體的和解與分解:袁慧莉的塊狀山水
 
文 / 何乏筆

山水畫似乎基於自然的理想化,而人際關係或技術文明只能以極致昇華的方式在山水畫中出現:朋友的雅集、簡單描繪的房舍等。但這只是一面。平淡從自然氣化的有限性與內在性產生,再則使得朝向無限性與超越性的過渡成為可能。然此超越性並非內在性的直接延長,反而涉及逆向轉出的曲折,涉及無出路的痛苦或不能忍受的經歷。平淡的治療作用在關注自然氣化與平淡之間所存在關係之後,才能明瞭。在許多當代的平淡繪畫作品中,非連續的曲折比直接連續的順承更為凸顯,使得平淡的繪畫能反應現代性的震撼衝擊。不過,與表現性繪畫不同,被現代性所開發的巨大能量並非穿過個體的敏銳感應而向外表現,反而試圖吸收這些能量,使之逆反,以消解其暴力。此處,一種不再侷限於越界創造性的主體觀乍現。但現代性的暴力過大,誰都不能吸納而不受傷。換言之,我們不得不面對主體性治療自己的不可能性,進而思考平淡的不可能性。

袁慧莉在「當代平淡繪畫展」的作品提供機會來靠近此問題,三幅繪畫代表兩種不同的創作階段:〈人海〉和〈靜〉的創作時間為1999年,〈太虛26〉是2011年的作品。然不同階段的作品具有共同的風格要素,即所謂「塊狀山水」,在〈人海〉中,山塊似乎飄浮在空中,雖然部分產生重疊,但看似毫無關聯而孤立。〈靜〉的佈局讓人想起古典的山水畫及其對遠近關係的呈顯,與〈人海〉相比,山塊的形式更為圓潤溫和,但非連續性的疏離感卻特別突出。袁慧莉認為,古典文人畫不再可能,因為現代文明使得科學技術和都市生活無限擴展,徹底瓦解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在日常生活經驗中的根源。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發生嚴峻變化,也造成自我關係(主體性)的扭曲。喪失安全穩定、同一不變的自我認同之後,多元化的主體性要不斷地面對「失調」的危機,面對不同的甚至矛盾的分解傾向,並試著進行和解。無疑,擺脫同一主體性的強制俱有自由解放的作用,但盲慕肯定多元主體性的分裂傾向也容易生病。真正的困難在于,如何平衡同一性與多元性。這乃是一種治療的過程,一種修養的過程,而在袁慧莉的創作中,此過程從自然關係開始,人與自然的關係,即融入自然環境的開放態度,構成了自我治療的出發點。1999年的作品在退隱自然的生命條件下產生。在自然關係的溫潤影響下,塊狀山水仍然能散發平淡的氣息:在分解的傾向中,保留和解的可能。

然而,由於不同的理由(包含私人的困頓),塊狀山水的初始風格不能維持。如今回顧當初,袁慧莉認為,前階段繪畫的平淡性質帶有虛假的和解,因為和解只有在自然關係的層面上發生,而仍未滲透到自我關係與人際關係,甚至掩蓋了後兩層面中所積累的問題。在金碧山水的系列中,自我關係成為關注的焦點。石塊與山形便透過不同技法而分化,並以符號的方式傳達身心狀態。如此多元主體性的問題藉由山塊的組合來加以表達,而且山塊構成景色,但在形式、顏色或技法方面並沒有構成和諧有機的整體,誠實透露分解、失調或偶然疊集的性質。袁慧莉塊狀山水的這兩種風格,對平淡在當代如何可能的問題,乃打開不可或缺的探索。

(發表于2011年北京宋莊書譜美術館「當代平淡繪畫展暨平淡美學論壇」畫冊,作者為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德國漢學家)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