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皇珍
Tang Huang-Ch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無所不在的「地方」——評台十七線的兩場藝術╱行動
文 / 蔣伯欣

活動名稱:通過自我瘋癲之名尋找自我─「以瘋癲為名之船─我是他人」湯皇珍2007盛暑行動
活動時間:2007.7.16~30
活動地點:(興建中〉台南縣將軍鄕漚汪鹽分地帶文化館

活動名稱:巨幅壁畫落成活動--台灣最大幅的參與式蚵貝壁畫《希望之海》
活動時間:2007.07.27
活動地點:雲林台西國中校門口


在台灣,如果要為當代藝術標定某個地理方位,「西方當代藝術」、「南部的當代藝術」等,都是今日耳熟能詳的話語。我們並不會懷疑當代藝術的所在,彷彿藝術確實安居於某個地方,等待著我們前去造訪與發掘。不過,如果抱持著此種地方感,要前往「濁水溪以南」尋找「南部當代藝術」的蹤跡,恐怕將徒勞無功。「地方感」﹙sense of place﹚來自人們對地方主觀情感的依附,實則藝術卻不一定植基於某個地點(site),近來創發於此的兩場藝術╱行動,正可作為觀察當代藝術處理「地方」課題的對照。

「地方」作為一種議題﹙agenda﹚,是近年來藝術家湯皇珍作品的核心意識,《我去旅行》計畫已持續多年,分別在台灣多處發表。最近的作品《我去旅行Ⅴ╱一張風景明信片》﹙2003-2007﹚,亦曾在台灣、韓國、巴黎、威尼斯等地裝置╱行動,使風景明信片成為一可被觀看、不斷流變﹙becoming﹚的地景。七月間,湯皇珍的新作《以瘋癲為名之船:我是他人》則是選定在台南縣漚汪開始創作。

漚汪?何以選在這個連在地人都不見得聽過的地方?作品的行動部分,完成於當地尚無法正式啟用的鹽分地帶文化館。此館原本由曾任職於文建會的林金梅,捐出其個人退休金成立,後因經費不足,引發林金梅北上文建會抗議的行動。或許是自己長年與文建會爭取華山藝文特區的類似經驗,使湯皇珍發現了兩個不同抗議行動的共同隱喻:被理性排除的瘋狂。於是原計畫完成於環繞台灣船隻的此作,便選擇在鹽分地帶文化館下錨;文化館成為瘋人船的隱喻。

《以瘋癲為名之船:我是他人》共邀請了鄒之牧、林乃文、詹淑齡、葦啟美、范晏暖、葉子啟等六位藝術家與湯皇珍共同完成。她們在規劃的14天內與外界隔離,在一個沒有電話、網路、冷氣、電視的文化館內共同生活,隔絕一切與技術文明有關的干擾,並將紀錄參與者每日的早餐時刻、劇本創作活動、睡前20分鐘,成為同舟共濟的夥伴。最後一日,則開放文化館並公開讀劇,錄影後另擇期在北部發表。

嚴格說來,此作尚未完成,因為行動藝術創作過程的紀錄,或將隨著裝置影片的地點,繼之衍生不同的意涵,但湯皇珍將行動藝術發表的「地方」概念化,已提供觀者一個可探討的問題。對地方文化館的主事者林金梅來說,瘋狂或許能成為某種認同的地方集結﹙這一點可從觀賞讀劇行動的街坊民眾、在地藝術家的熱情參與看得出來﹚,然而,無論藝術家如何運用法國哲學,解釋其將文化館視為瘋狂之舟的創作理念,其行動藝術確實已為目前全台各地方閒置、錯用的蚊子館現象,提出一批判性的反思:「地方」足以成為文化治理有效性的質疑地帶;而瘋人之旅,則成為一長期與國家機器溝通無效、反被技術理性所排除的主體流變路徑。

從漚汪向北行的台17線上,另有一探索地方感的藝術行動同時發生,形成一極有趣的對照。如果說《以瘋癲為名之船:我是他人》是一個將地方極度概念化的「行動藝術」,那麼《希望之海》則是一個重新書寫地方感的「藝術行動」。

《希望之海》一作坐落於雲林縣台西鄉,一個被長期被台灣北、中、南、東的方位印象所排除的地方。台西久為台塑六輕所苦,近來又有八輕、大煉鋼廠等高污染的重工業計畫進駐,台西居民不但沒有享受到大量工作機會,地方上的主要經濟來源:淺海養殖業,反而因生態破壞而受到嚴重衝擊。《希望之海》的主要發起人許秀雲、陳柏羽、陳軍佑等青年,是在觀察到台西的現況後,申請到青輔會的國際青年志工專案補助,前往舊金山普羅西特壁畫中心(Precita Eyes Mural Arts Center)學習社區壁畫創作,學成後將社區壁畫的理念帶回台西實踐。

《希望之海》一方面邀請具有蚵貝壁畫創作經驗的藝術家蔡英傑,帶領台西國中師生,蒐集地方上的多種蚵貝、螺,以及保力達B、啤酒等玻璃瓶碎片,共同完成此件作品,一方面也連結地方的養殖協會、環保運動者、鄰近的嘉義洪雅書房等,催生出結合創意與政治的藝術行動。從計畫提出、觀念溝通、環境教育、材料蒐集、作品執行與呈現,都展現出社區培力(empowerment)的潛能,也符合近兩年來新類型公共藝術的主要特徵。

在此,並不須特別標舉「藝術家」或「作品」的概念,主要發起人亦非美術創作背景,但他們成功整合了來自不同場域的資源,發展出頗為自主的力量與能動性,藝術工作者在此,可謂身兼藝術家、教育者、策展人、社區協力者、環保運動者的多重身分,作品也成為集結各式創意實踐與基進政治的論述場域。

另一方面,這項名為「跨足濁水溪、橫越太平洋」的藝術行動,也顯示當前全球在地化的現象,對當前藝術造成的影響。相較於地方人士,全球化浪潮下的時空壓縮現象,可能使遠方的鄰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關鍵不在於空間上地理位置的遠近,亦非時間上藝術形式的前驅或後進,而是社會自主與能動性,成就了以文化藝術跨界連結成為跨國公民社會的潛質。

雖然,此類作品具有反轉第一世界藝術/第三世界藝術、國家機器/社會主體、跨國資本主義/地方環境生態等種種權力宰制關係的潛能,不過在現階段,仍有深化論述層次、加強運動意識的必要性。從作品的發表儀式上,我們看到年輕的藝術工作者,為了滿足國家機器(提供補助者),仍盡可能動員了一切官民資源,賣力演出一場嘉年華式的開幕。雖然已減少了一般藝術節的鋪張場面,不過有趣的是,當縣長與立委參與協力者設計的以「發蚵超人」彩繪面具嗆聲活動時,仍選擇戴上了少數幾個不帶抗議字樣的安全面具。豔麗的色彩形式,在官員演出下反而頗帶粉飾的意味,似乎並未達到環保人士直接嗆聲的目的,殊為可惜,也看出從藝術形式下手的準確度還有努力的空間。

從以上兩個不同世代與類型的創作案例中,「地方」都是無所不在的。《以瘋癲為名之船:我是他人》以行動演繹觀念,試圖以在地方之外演出的行為藝術,思索是否能從移動中探求主體形構的流變情狀;《希望之海》則是以觀念支持行動,基植於地方結構之上,從跨國公民社會的藝術行動連結網中,尋求各式反轉支配與宰制關係、重建地方主體的可能。相較於已成名的成熟藝術家,後者深具發展潛力的青年行動,顯然更值得我們關注今後如何擴展、深化藝術行動的社會能量與批判空間;尤其在今日未見行動就侈言頓挫的年輕藝術世代中,此類實踐猶如蚌殼裡的珍珠,猶待有心人的呵護與發掘。

2007-09-03 印刻文學生活誌49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