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瑄
Wu Chia-Hsua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最大靜摩擦力─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文 / 吳嘉瑄

最大靜摩擦力,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是:「當外力加大到使物體開始移動的一瞬間,靜摩擦力增大到了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的大小有關。」這個說明一種「前狀態」(亦即力量釋放的某一時刻點)意義的物理名詞,正是材質創作與設計系首屆畢業班40位學生給自己的期許。

創立於2006年的材質系,是南藝大視覺創作唯一的大學部科系,材質系標榜跨越單一材質的整合創作教學,以金屬、陶瓷與纖維為修業基礎,讓學生可以在美術學程與創意產業學程中逐步找尋出自我創作的方向。這樣的定位顯示出,儘管「材質創作」的名稱更加強調了美術學院最基本的分類意義(其他美術學院基本上也區分有各種媒材組別),但更重要的其實是在於,讓單純藝術範疇上跨媒材的創作去與產業建立某種連結──亦即校方與背後所代表的國家政策制定機構如教育部,日益重視「設計」,或者說(文化)產業價值這方面的思維,而這種思維也藉此途徑向下紮根至高等教育最基礎的實務操作中。由正面的角度來看,藝術創作人才與產業界又多了另一個更為積極融合的管道;同時,本屆某些學生繼續升學至應用藝術研究所,或被設計公司延攬,直接投入職場工作等,也為年輕創作者開發了另一種生涯選擇。然而另一方面,其實也不難理解,這可能就是當前台灣美術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之一,即是美術教育必須與產業有某種程度的「直接」連結,教育部在如此嚴格限制大學科系成長的今天,同意成立材質系,或許正是出自於執政者擔憂畢業學生出路生計、企圖降低失業率的務實想法,而這也顯示出大多數欲從事創作的學生同樣得面對「畢業即失業」的掙扎與困惑。

再回到「最大靜摩擦力」一展。材質系的課程要求學生多去與外面製作工廠直接接觸合作,實際參與並掌控作品的生產過程與狀況,使得材質系學生的作品中多了一分比一般美術科系學生更多對於材料運用或造型上的精準度,因此就台北展場而言,這次畢業展中絕大多數作品與布展狀況的完整度都頗高。儘管材質系的四年訓練造就了一些設計造型感頗強,或以功能實用為導向、可以量產的作品,然而持平而論,本屆畢業展仍反映出多數創作者對於媒材的想像仍不脫造形藝術思考的框架,媒材的開放性(除了金屬、陶瓷與纖維的表現,還包含木工、錄像裝置、繪畫、現成物等)則更加強了此種傾向。

另一個現象也值得注意:儘管一些作品擁有清晰、精準的功能性與造型,但在作品命名與作品描述上卻有著訴諸於感性詞彙、頗為文學性的面貌,這種「代償」顯示出創作者處理材質性作品所可能遇到的藝術性不足的問題,因而試圖透過文學性的命題與描述來加以補強,這些作品所採取的創作策略,我認為或許可以再進一步討論。「記憶」主題便是源自於此的最大宗創作概念,例如在〈我所懷念的那些美好曾經〉中,羅偉庭將自己的家庭照大量複製轉印在玻璃上並予以打破,藉由哀悼儀式性與象徵性強烈的錄像裝置詮釋出他個人與家庭之間相互拉扯衝撞的矛盾心境;鄭永富〈日日美好 家庭記憶的真實與投射〉將瓷土著色,以模擬剪紙斷片方式,在牆上拼湊組合出一幅記憶風景;王譽霖金工作品〈因為‧所以‧我們之間〉將兩組工具組裝成的奇特造型當成自己與父親之間記憶的載體;林長琦〈關於之終–遺忘的過程 腳步痕〉則以幾何平面串接成紅銅抽象雕塑,象徵他回溯自身每一片段記憶的痕跡;〈關於那些難以敘說的事……〉中,張馨云融合羊毛、陶、瓷製作成一個個猶如記憶與情感發洩出入口的白色扁平孔狀物件。

在那些設計傾向較為濃厚的作品中,林柔妘的作品擁有一種簡潔、易懂、幽默且親和力強的特質,是本屆最兼具創意與實用、量產「賣相」的作品,她所設計的每張面紙都印有數字浮水印的〈倒數〉面紙盒,靈感來自於希望避免「上完廁所卻沒有面紙的窘境」──亦即訴諸現代人某種欲準確掌控生活細節的慾望,因而每多抽一張面紙數字就減一,直至抽到完為止數字歸零。可與〈倒數〉相對照的〈自欺欺人‧時間被藏起來了〉,則是一件頗具阿Q意味、用以娛樂現代人忙碌苦悶生活的作品──你可以將指針鐵條在具有磁力的時鐘盤上朝任一時間方向擺放,因而時間不再具有意義,也就意謂著不用再被時間所掌控。此外,吳婉菁翻轉瓷器內外製作方式,呈現表面光滑簡單,而內裡具層次感效果的白瓷光雕塑,或者也可當作裝飾燈具的〈表面下的蔓生〉、程馨柔小件金屬物件亦可作為配飾的〈影子偷偷告訴你之誰躲在那裡〉,以及吳唐維從水平概念出發創作的「水平面的可能性」系列桌子等,皆為此類表現不錯的作品。

探究材質自然之物理性質演變的創作可說是畢業展中的經典題材,翁筱慈集合錄像、裝置於一組的〈遞迴──封存。召喚。再製。〉,算是處理得頗為細膩的作品,其中的裝置作品透過加入「時間性」的概念,去彰顯記憶隨著時間變動而無常的狀態,展現出「過程藝術」(Process art)的精神。過程藝術訴諸純粹材質的語言,使用不耐保存的材料,強調藝術製作「過程、變化以及存在頃刻」的概念,以致於作品往往是「反形式」(anti-form)的──隨著時間演化,作品有著各種樣貌。歷時一個月之久的〈遞迴──封存。召喚。再製。〉製作繁複,翁筱慈先以銅片製作成四本象徵親情、愛情、友情及創作狀態的日記,親情和創作狀態採用較為堅硬但易脆裂的黃銅,愛情與友情則使用延展性較佳、但厚度卻較薄的紅銅;翁筱慈再將她個人累積四年的日記內容字樣腐蝕作為基底,並在表面上做腐蝕、化學染色、氧化、壓克力上色火烤、敲花及材質碾壓等效果處理。在封存材質上,愛情、友情及創作皆封存於水中,讓金屬與水直接接觸氧化,產生出作品肌理與輪廓上的質變,親情則封存於不會變質的果凍蠟中。時間之於材質的自然質變,就等同於時間之於記憶一般。而侯佳容〈Relationship〉則更激進地以自己的身體與世界抑或某個既定脈絡周旋,使用她自己的頭髮(身體的廢棄物,或者也可以說是某種「現成物」),加以編織或縫入布中成為如插秧般的「表皮毛細」,以此象徵活著的(人)/死去的(頭髮)、沉重(主體)/輕盈(從主體脫離的)、秩序/混亂(縫入的頭髮不聽使喚)之間種種的辯證關係。

由第一屆畢業展來看,材質系學生創作的自由度(皆可使用任何媒材、形式)顯然不比一般美術科系來得少;即便如此,也是因為受限於「材質」、「設計」如此關鍵字的規範,創作者如果欲走向視覺藝術創作這一條路,又該如何拿捏之間的分際?這不僅是學生創作者所要面對的,相信同樣也會是日後材質系在教學與目標定位上所必然、也必須再次碰觸到的問題。

(刊登於藝外雜誌2010.07月號,第10期,pp40-43)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