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皇珍
Tang Huang-Chen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關於三芝鄉「交互作用‧試驗」展
文 / 葛雅茜

如果現代藝術是屬於都會生活互動下的產物,那對於天天身處於都會邊緣——關渡平原,卻創作現代藝術的藝術學院學生而言,這樣的空間錯置所造成創作環境的孤立與封閉,與創作活動所需的動力與積極形成互相拉扯、牽制的狀態,於此狹小、封閉又缺乏多元觀點的互動環境中,師生彼此所可能激發、碰撞出的創作互動也就愈發的受限與貧乏。如何以不同於以往經驗模式的創作過程與主動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因此地緣位置所造成的封閉,是一群藝術學院學生試圖釐清的課題。於是他們選擇在即將離開校園,步入軍旅生涯的前夕,走出令他們熟悉到喪失敏銳力的藝術學院校園,來到一個原始、遼闊、可以容納任何創作行為的自由空間——間位在三芝鄉背山面海的廢棄紡織廠,在此進行一場交互作用的試驗,任由人、空間、作品、時間於其中進行各種排列組合所可能產生的多重交互作用。

於是在這名為「交互作用.試驗」的活動企劃書中,共同創作、空間經驗、講演及對談、開放工作室,是參與此次活動的六位藝術學院學生理念的實踐。利用與藝術家共同生活、創作來突破創作行為的封閉性,觀察彼此創作習慣的差異是「共同創作」單元規劃的初衷。而空間經驗主要則是想藉由身體的直接介入,以不同於過去的經驗態度,從身體與空間、空間與思想、人與環境等不同的問題向度延展創作的廣度。為了體驗呼應切身的空間經驗,而選擇位在台北盆地邊緣的關渡平原與台北東區,這兩個二元對立的空間作為活動試驗的地點。而為拓展生活經驗的廣度與視野,主動的創造具多元互動可能的開放環境;在講演及對談單元上,則邀請從音樂到文學、劇場到舞蹈,各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及朋友一起飲酒對談。在這一連串的互動之後,再開放工作室將所有互動後留下的痕跡開放展覽。

有了初步的規劃,六月二十八日起,這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就帶著帳篷住進偉新紡織場,開始為期兩個禮拜的創作營活動,對廢棄的偉新紡織廠做各種無肆所忌憚的自由發想。「剛開始的幾天,大家什麼都沒做,只是在三千多坪的廠房裡到處遊逛。」自理論組畢業的葉介華說,幾天的觀察下來,大家才漸漸地找到與這個空間對話的角落。於是屋頂上多了一層鋁箔,屋外植物上覆蓋著一層水泥,倉庫內的凹槽正逐漸被水填滿,屋內的水泥牆上多了一道割痕,屋外陽臺的牆面被重新粉刷過,窗口還多了面隨風搖擺的紗簾。舊的廢棄空間因這逐漸成形的創作行為而再度甦醒,以融合著舊有記憶的新面貌再次重生。

創作之外的時間,不時會有訪客造訪,而原先邀請一同創作的藝術家,到最後只有陳昇志與湯皇珍付諸行動,而對於當初希冀能與藝術家朝夕共處、密集互動的初衷亦付之闕如,這樣的結果難免令人失望。雖然失去與藝術家互動的遺憾,但同儕間共同面對相同空間,彼此站在平等的對待點上相互分享、溝通的深刻互動,卻是這次活動的另一種收穫。參與人之一的張力山就相信,團體凝聚出的精神力量是不可限量的,「由於大家的專注點不一樣,因此共同創作時往往能相互豐富彼此對素材的理解。」

少了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互動,卻意外地認識了許多不同領域的新朋友。李基宏認為在過程中,反而是和自己不同領域的人交談較有互動。「接觸的領域不同,相對的思維方式也較歧異,比較能聽到不一樣的聲音。像這次優劇場來,他們非常隨性的生活方式及尖銳、批判的看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人不癡狂枉少年,能在當兵前再次享受創作的愉悅,以淋漓盡致的創作演出為求學生涯的結束畫上句點,實在是件盡興的事。對於這群尚在思考自己未來創作方向的年輕創作者,這樣的活動將會是他們離開校園後,繼續創作的施力點。而經過此次的活動,對封閉的理解恐怕也並非單純環境上的阻隔,心理上的被動與疏離恐怕才是隔絕互動的主要原因。

(雄獅美術1996年8月306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