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通性格的環境說「亞熱帶植物」主題展 |
|
文 / 李淑楨
在經歷了八○年代解嚴前後的巨大變奏之後,台灣各文化層面逐漸掀起一波「主體性意識」的思潮。新生代藝術工作者也同時在這一思潮的重大轉折裡,開始認真去思考自己生存的環境,企盼為自己在大環境中尋索定位,渴望透過一種人本的創作來呼應這個巨變的時代。他們思索本位社會、或者說是整個生態與自身的溝通,期能在一種開放性的直接衝激下,凝聚出一共識的藝術特質。相應於這樣樣的脈動,「伊通公園」則有了「亞熱帶植物」主題展的提出。此展仍延續「伊通公園」過去的特色,作品通常並不直接的反映社會狀況,而其背後卻蘊含濃厚人文色彩,並強調材質的表現,所不同的,只是一個明確主題的昭示,與一個本位社會思維的強化。
由誠品書店主辦、伊通公園策劃執行的「亞熱帶植物」主題展,將自八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十一日,於誠品藝文空間展出,參展者有莊普、陳慧嶠、陳愷璜、顧世勇、湯皇珍、朱嘉樺、王正凱、袁廣鳴、季鐵男、吳宜芳、陳順築、黃文浩。「伊通公園」本身除了展示作品外,平時即成藝術家聚集聊天、激發靈思的地方,而「亞熱帶植物」就在這種腦力激盪的方式下產生。陳愷璜以為「亞熱帶植物」是一種試圖對模糊的整體生態做出某種相對程度明確的宣告。朱嘉樺則直截的說明其所指即是「亞熱帶地區的藝術」,純粹以台灣為出發點,卻不做歷史、政治、民俗....等的直接反映,其題旨所影射的是台灣目前的生態樣貌。黃文浩指出「亞熱帶」一詞說明了地區、氣候的屬性,而「植物」的援用則是相對於動物的野蠻,是具有生態上的意念,著重於內在的、精神的、性靈的追索。顧世勇特別強調「植物式」的省思有別於追求官能的、動態的「動物性」,它是非直接的社會圖象反映,其所提出的批判,是經由過濾、篩選,是迂迴的,另外,它相應於大環境的,是一種「自主性」的忠實反射,是對生活狀況的一種有所感的效應。王正凱以其作品說明其作將帶有「鹽份」,因為氣候的潮溼而改變形態,產生多種變化,反映到歷史上、藝術上的,是不斷的變動與異化,因變動而沒有沈澱累積,看不到一個流派,卻可以看見一個生態。
「亞熱帶植物」雖是一個具備明確意涵的題目,但相對於十二位藝術家而言,卻提供了一個可以延展、衍生的巨大空間,從中,他們能各自採取不同的角度及其思考方法介入,使展現一種多元的切合時代脈動的主題凝聚。十二位參與成員所蘊含的解放性大,展出形式亦有很大的彈性,即便是聚合在同樣的稱謂之下,藝術家們的風格各異,所著重的意旨也不同。這次在「誠品藝文空間」的主題式展示,可以看做是「伊通公園」對外的一次較具規劃的揭示,雖然原慣於對原場所的「歸屬感」,但能透過伊通以外的展覽空間,引領更多群眾對伊通公園創作群的認識,並使接觸不同的藝術創作,是更具意義的,盼伊通公園的「亞熱帶植物」主題展對藝術市場的內蘊有一些提昇的作用,並期能藉著對台灣生態環境的思維,激發出一些潛在的藝術生機。
(雄獅美術月刊266期/1993年4月/頁48-49)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