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宓
Lu Mi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著作出版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link


新人獎得主:魯宓
文 / 雄獅美術

連續三年,魯宓都入選了新人獎,每年作品面貌都在改變,但仍舊可在其中感受到相通的地方,「前年的作品在地上發展,去年就想到利用周圍空間,今年則又回到地面,幾乎都是與週圍的平面和所在環境有關。」魯宓從前年的木頭、鏡子到今年的木、繩與石頭,這是思索與變造的歷程。

在讀師大美術系之前,魯宓讀的竟是軍校,「在軍校的好處是沒有壓力,我常自己去找很多書來看,但軍人由於需要也是種完全沒有自我的職業,所以我離開時,自然是選擇朝向完全相反的路,否則又何必如此?」接著問他在此轉變時期心中的理想典型是如何?他說:「我有我的偶像、理想,但不是藝術上的,那可能是生活上的,可能是哲學家,他應是不管用任何方法都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生命的人。」這股控制自主的力量,在他性格裡,在他的作品裡,應該都是相當關鍵性的特質。

「我常覺得我的作品,一旦架構起來,就已被完成,不再需要幫助,或甚至觀眾,本身就含有他存在的意義。」其實前年的木與鏡還需要觀者的參與,但在去年那件木結構作品「限」,就是以本身的幾涸支點,撐在數面牆壁之間,那空間也因此被擴張開了;今年「地板上的作品」,他強調是在地面上發展出來的,甚至可以不需要受空間大小、光線問題的干擾,只要在乾淨的平面上,就可以完或,這種變化其實又醞釀在上件作品中,「那時用木頭架在牆上,就已在想,能不能不要這些支點?不依靠牆,用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後來想到借用一種平衡的關係,但那平衡是微妙、脆弱、不穩定的,可能隨時會倒,可是也可能一直存在下去。」於是他的作品就進入了一個無人的、純淨的時空中。

魯宓的平衡是如何達到的?他要抓住的又是什麼?「我要的是具體的──力量,能讓作品站起來,存在著,我要具饋的根本;或許其他人會比較關心視覺的美感,但可能是個性的緣故,我傾向於理性,平、穩的性格,需要能夠在這基礎上滿足、刺激我的東西。」

在他所要掌握的抽象概念掌握住後,造型只是後來的考慮了,「我想我不從造型著手,別人會以視覺、空間、感覺為主,我則在思想上抓住一種關係,目前是「力量」是物理的關係,先想到這個.再想如何「出現」,出現了再考慮別的,這件作品我先想借用的是木棍,後來才改成三角型‥‥。」問他「力量」從何而來?他想了想「可能是以前對雕塑很感興趣,雕塑要考慮的也是力量,如何使之站立,如何使石頭表現力量,這之後才會進入表現視覺美感的層面;可能就從這裡開始的罷!」

魯宓的作品常藉木頭完成,原因呢?他說這類材料最易尋找,客觀環境的不足同時限制、引導了他,他也想如果能有工作室,他會從比較傳統的、著重技術的方向去進行創作。他認為目前這種表達方式,對一般人來說,都意味著解脫,但是以他自己所借用的傳達方式來說,經過一次次的簡化,已有抵達盡頭的感覺,他也相信一般人以後還是要回到更深入的方式裡去。他其實也不相信單純風格者,他認為一個藝術家若一生維持一個面貌,必是在其他方面能補足所需,他也想以電影來求得單種方式不足的平衡感。

八、九月就要出國的他,覺得不論在台灣或國外,一個專業藝術家都會傾向商業化,除非運氣或大環境塑造出了容許自由表現的樣式,他對這點抱著悲觀的態度,但他也不強調這點,他的藝術追尋是讓自己能滿足於自我的表達中,他也不認為藝術就必須反映社會,這不是藝術家的責任;藝術是個人對生活的世界提出的看法,重要的是如何活得好,並將想法呈現出來。

(雄獅美術專訪,1988.05,第207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