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至維
Eric Chang
簡歷年表 Biography
相關專文 Essays


這裡只招待朋友 「伊通公園」裡的「伊通生活」
 
文 / 張至維

點心遞了上來,分別盛在兩個古拙的陶缽裡,一碗是蠶豆酥,另一碗吃起來很像蝦味先,旁邊配上一只雅樸的茶壺,以及幾盅各異其趣的杯子。這樣的招待,不是當代藝術空間裡常會看到的桌上風景,不過,這裡本來就不是大家熟悉的當代藝術空間,雖然我們人在伊通。

因為有兩個入口的關係,到伊通去的人,多少要遭遇一個小小的抉擇;儘管這兩個入口長得很像,都有著狹直陡峭的階梯,也都屬於同一棟公寓,但卻各自通往不同的空間。站在一樓的伊通麵館前,如果你選的是右邊那扇門,將會登上「伊通公園」,一個當代藝術的開放空間,在那裡,誰都可以齊聚一處,就著作品高談闊論,交流理念,激發各種心智的火花;然而,如果你選的是左邊那扇門,那你不是走錯了,就是跟我們一樣事先有約――因為這裡並沒有對外開放,位於二樓的這個空間,從前是「伊通攝影」,現在叫做「伊通生活」。這樣的轉變,應該有兩年了。

烏鴉飛過的吧台

長久以來,作為當代藝術圈裡一個重要的精神地標,「伊通公園」一直延續著當年創立之初,由莊普、陳慧嶠與劉慶堂等人所開啟的討論風氣,因此,為了增加溝通的向度,「伊通公園」曾在三樓增設露天咖啡座以及後來的吧台。一開始,的確吸引了更多不同的族群,但也因為人多口雜,原本嚴肅的話題,加入一些不速之客以後,完全走味,吧台於是變得越來越尷尬。

於是伊通開始在二樓原先的攝影工作室裡,另外弄了一個小小的吧台。有了吧台,自然有酒,有酒不能沒菜,有酒有菜,自然跟著有人,慢慢的,二樓的吧台變得越來越常態。當三樓的吧台氣氛凝結之際,有默契的人便悄悄溜到藏在二樓的吧台,另起爐灶,重新炒熱話題。原本應該在三樓發揚光大的伊通傳統,逐漸在二樓有了自己的版本;不同的是,前者追尋抽象的思維,後者則看重實際的食物。當三樓高舉藝術的聖光,號召各路人馬風雲際會時,二樓正用溫暖的酒菜,接待聞香而來的三五好友—— 而這也是「伊通生活」空間運作的基本雛形。

如果說,三樓是伊通的腦袋,那麼二樓便是伊通的肚子;即使腦袋裡的東西可以帶領我們飛向遠方,還是需要裝點東西在肚子裡,才能續航。這點不僅適用每一個人,對伊通本身亦然。過去二十年間,「伊通公園」的營運所需一直由劉慶堂一肩扛起,毫無怨尤。然而,隨著景氣的變化,伊通的肚子早已經餓了很久。

咕嚕咕嚕的肚子

「那時候我的攝影工作一直走下坡,所以我已經很慌張,」劉慶堂表示,到底該做甚麼工作,如何轉型,根本找不到一個方向,「每天吃吃喝喝,做不了事情,呵呵呵。」

「直到兩年前……」劉慶堂等人坐困愁城之際,一個模糊的想法逐漸浮現:既然伊通經營了那麼久,二樓這個空間,或許可以用來做一些作品的買賣。這樣的想法稱不上是靈機一動的絕妙點子,但也不算水到渠成名正言順,於是又蹉跎了一年,當中只有賣掉伊通收藏的幾件作品,勉強生活。

劉慶堂笑道,「就是,那時候眼看不行了,啊趕快,」拿起電話一個一個打給朋友問,「ㄟ,誰的、誰的作品你們有誰喜歡啊?」結果效果還不錯,於是心想,就辦些小品展好了。

小品展的確是個相當不錯的想法,不過,也一直停留在只是「想法」的階段。「這樣講講講,又講了半年一年半,也沒辦成。」為了讓展覽在二樓的空間裡不至於離題太遠,大家開始從當初伊通聚會時所激發的火花當中尋找靈感。

劉慶堂回想起,最早跟莊普、陳慧嶠等人一起聊天討論時,總是脫離不了台北有哪些設計的不錯的空間可以去看看,順道聚會聊聊,「我突然覺得,ㄟ,這個生活的空間跟藝術品蠻搭的啦,我們就從這個方向開始,就開始收集。」

不同生活的空間

所謂的收集,指的不僅是作品,更重要的是空間的屬性。「小吧台啊,擺一點酒啊,放兩個雕塑,或放個其他的甚麼。」劉慶堂進一步說明,「茶室放個畫,放適合茶室的畫;」還有客廳:「放個檯燈。然後去跟溫慶珠他們借一些椅子,比較復古的椅子。」

整個場地從木造的露台開始算起,沿著順時針方向依序區隔為:聚會空間、客廳、小吧台、茶室、以及未來將會改造為和室的房間。每一個角落隨興地懸掛或放置不同的作品,內容不只限於純藝術,還包含其他領域,「對對對,設計的啦,作陶藝的啦,作金工的啦,因為這跟生活有關嘛!」

比起一般畫廊的正襟危坐,藝術作品在這裡看起來非常自在,完全融入周遭的環境。因為每一件都擺在適合的位子,所以,如果不是事先知情,不會感覺自己正在參觀一個展覽,反而像是進到別人家裡。

一路走來,伊通累積了不少朋友,無論從事創作與否、理念契不契合,曾經交擦出的火花總是令人珍惜,因此,「伊通生活」目前舉辦的展覽,均屬聯誼性質,亦即,參展的藝術家與觀展的收藏家,都是伊通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就著作品天南地北閒聊,彷彿一切又回到當初的伊通。

由於空間的運作模式近似一種有機的私人俱樂部,「伊通生活」並不對一般大眾開放,也不登廣告,只採取預約方式。所以,展覽換檔或聚會活動的訊息,主要依靠邀請通知,除了親自打電話,也會定期發送電子信件。原則上,每一兩周發佈一個新的訊息,有時報導展覽,有時介紹作品。

酒酣耳熱的展覽

應邀赴約的訪客,或喝茶,或品酒,在食物的溝通下, 「以前半生熟的,現在完全熟。」劉慶堂笑著表示,目前聚會維持的人數,最高是十五位左右。

要讓整場筵席在生活空間裡自然熱絡的發生,背後其實需要一套SOP支援,提到宴會進度的控管,專案人員朱瑞莉說明其中的細節:「從前面開始做setting,然後到中間,開始要換菜、清桌子,然後到最後。」所有的杯盤美饌,都要在適當的時機知所進退,而且必須執行得不著痕跡,才能賓主盡歡。

同樣的,這裡所有展出的作品,均未貼上名牌、標籤,或是紅點,「因為這裡其實是一個生活的空間。一件作品並不會一直被放在同一個地方,而是流動於不同的生活空間裡。」

杯觥交錯的氣氛雖然輕鬆隨興,涉及作品買賣時,卻不能等閒視之。在「伊通生活」這個空間裡所進行的交易,從溝通到確認,完全比照專業畫廊的步驟,並未因為朋友的交情或玩樂的興致馬虎了事,一切還是要回歸藝術本身的價值。

1988年,一群信仰藝術、渴望真理的熱血青年,在伊通街上成立了「伊通公園」,並以此做為現實世界的據點,努力傳遞並交換彼此精神世界的信息。本著同樣的初衷,「伊通公園」不斷推陳出新的場域,試圖吸引不同的人潮,從講座、露天咖啡到吧台,再到頂樓、電影會,以及ㄧ個又ㄧ個的展覽,無一不是秉持著分享的誠摯意圖,經過二十四年,隨著時間的醞釀與淬煉,如今又增加了一個有別以往的,生活的空間。

《藝術收藏+設計》2012年3月第54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