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普
Tsong Pu
簡歷年表 Biography
個展自述 Statement
相關評論 Other Criticism
相關專文 Essays
網站連結 link


我片斷的“測量”莊普
文 / 陳愷璜

「我沒有創作什麼....﹖」這樣明白的儘有一句話,在創作的觀念與美學相應的架構中,我們似乎很難以一個命題對待;然而,在某種智力的姿意放縱交錯中,卻釋放出如沙特(Jean paul Sartre)所言:「自為的存在─在任何情況下,我的意識不能是一個物,因為,它自在的存在方式,恰恰是一種自為的存在。而對它來說,存在就是具有它存在的意識....」的景況與狀態:因此,他不必困惑在對客體的反思上,而以一種接近主觀意志的唯心觀在遭遇藝術,邂逅造型,如此的“對待”,正是他主體性的客體對待。因此,作品是非象徵的活動行為,是有關藝術創作最後的必然存留:而且,它似乎先驗的以“點的觸動”做為生活觀念與藝術的等同擴張。同時,也具有形上的美學意圖,正是這樣的交互錯綜而構成如此一位同時跨越三代人的“勞動”藝術家─莊普。

藝術家侯俊明的“向藝術家莊普致敬”,以一種超越藝術表現形式差異的藝術創作態度,舉起對“勞動肯定”的持續批判之認同做出時代性的延續。其一:作品對手感觸動操作之美學與社會關聯,在八○年代初期的方格連續作品中,藝術家扮演仲介者的意識傳遞,他執意不做出判斷,或足以被象徵所取代的圖象(image), 僅以“手部”的深刻操作來替代「說故事」(raconter des histoires)的直陳式意識型態渲染;因此,也避免了掉落入社會意識型態的陷阱,而以「旁觀者」的美學距離“手的操作勞動”取代“影像─思維”的唯理辯證;如此,它深屬地對應了我們,處於社會邊緣,並在這種景況中(近乎非個人化意識或社會集體潛意識反映)以這個社會環境的實質,同時,更尖銳地批判了社會系統的“唯勞動慾望論”之毒化;我必須再次強調:他明確地或美學地成了仲介者,以此達成對環境的關注!這些早期的作品內在根源卻極其輕易地因「形式」而被“絕對地”論斷成脫離社會的抽象作品,或對自我的逃避,或以所謂“唯美”的視網膜論進行膚淺的感官遊戲,或以一貫(客觀環境)“濫情”的移情渲洩進行文字象徵的經驗論對照與情緒索驥....。那麼,這些不同觀點的論述,便如同他作品的一部分而“自為存在”。如尼勒.杜荷尼(Niele Toroni)的作品,如丹尼.布宏(Daniel Bruan)的作品一般,所布外在的從屬均成了充盈此“自為存在”的一部分。而並不對其創作造成 傷,因為那正是吝觀環境存在的實質景況。

重新審視他一九八九年左右的作品,在有意無意間此種“勞動批判”的結構曾數次“顯形”在時代變革經驗鏡面投射效應中,例如:鋼板與鋤頭的物體(objet) 序列,圖形鋸板的並置(juxtaposer)裝置;桶狀的延續紀念碑化(monumentalisation)....:此種因時代客觀環境變革的透露,使得藝術家的“手操作勞動論”,更為透明,更具能動性:顯而易見的,這是作為與時代共同成長的契機,同時,作品依然沒有故事的意圖,仍然沒有估價的判別,意即保有一種非意識型態的清澄:累積起來的是屬於“自為自在”潛藏的理性思維與社會生活的實質,或者說這是藝術家對觀念釋放的形式使然,當然,這也是藝術家對其所實存環境的一種人文關照方式,它正是我們得以正視的尺度所在。

至於現階段,交融在幾個階段中,矛盾或掙扎的生活情境,藝術家以更為宏觀的觀照方式進行個人的詮釋─(無始);存在與變化:(無終),做為對“自為存在”的生命肯定,因此,具能動性的裝置表現方式,愈來愈扮演吃重的角色,或許,這正是莊普創作中對一切感覺內容的靜止不動性─自在的存在─的一種自生性思維之能動投射。

這種“片斷的測量”,僅能具體而微地以另一種不被提論的觀點來充盈他的“自為存在”或反映“存在與變化”的另一種可能,卻無法成為對一位“存在與變化”中藝術家的定論─向莊普致敬。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