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淑玲2000.1.藝術家雜誌296期
十一個年頭,成就了伊通公園在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上,不可磨滅的地位。一九八八年伊通成立,適時的給予當時正待發展的台灣當代藝術有了展覽的替代空間,活絡了年輕一代藝術的發展。
十一年前,由國外回來的藝術家逐漸增多,他們有許多的想法與理念,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提供他們發表創作,彼時台灣可供當代藝術展演的空間少之又少,除了春之畫廊,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當時劉慶堂剛好要找攝影工作室,在伊通公園附近租了二、三樓,開闢一塊空的私密小空間,讓一些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大家一起來做做看,一群人藉著展覽來表達對於藝術的認同,闡釋自己的藝術理念,那時只是想展出裝置藝術,「伊通設立理想,是希望藝術家可以拋開創作一定要有什麼結果,在藝術本質上要有什麼結果的想法,新的東西的產生是最重要的,伊通最初追求的,就是拋棄傳統的形式,因而我們的東西很難收藏。」早期即參與伊通公園活動的藝術家莊普說。
伊通公園從剛開始只是一個很小的私密空間,經由口耳相傳,消息逐漸傳佈開來,許多對藝術感興趣的人開始知道這個空間,大家都來到此地共襄盛舉,因為這樣漸漸有了對外的展覽。越來越多人的加入,使伊通成了許多人的心靈寄託,大家一起努力做了許多事,許多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當代藝術家都是從這裡出發,一躍而上藝術的舞台。
「伊通公園主要還是以實驗性質的展覽為主,所以在這裡出入的藝術家不一定會在這裡展出。」陳慧嶠說。隨著展覽的愈形增多,草創時的空間漸漸不敷使用,經過數年,隔壁樓層空下來要出租,伊通公園順勢擴充了規模。隨著當代藝術在台灣的生根茁壯,伊通公園也愈形重要,許多國外藝壇與美術館重要人士來台,伊通公園是他們的第一個必訪之地,除了可以看到台灣當代藝術的現況,伊通公園對於他們歷年來的展覽資料整理十分完善外,這些人覺得這裡整個氣氛讓他們有回到家裡的感覺,這或許是因為彼此身上有著類似的磁波吧!有些藝術家也經由這種方式被推介到國外,在國外藝術家中也有因為喜歡伊通公園而到此地展出,在相當一段時間,伊通某種程度上扮演著前衛美術館的角色。
在展覽的空間外,在三樓伊通還設有吧台,這個吧台跟伊通公園有著奇妙的聯繫,它是伊通公園除了展覽之外唯一的資金來源,當觀展的人疲憊時,可以來此歇歇腳,順便整理一下剛才紛雜的思緒。也有些藝術家,在早些年曾在這裡打工,觀摩藝術展覽。有時你在這點用飲料,赫然發現是某一位藝術家站吧台時,這種感覺是十分有趣的。伊通公園成立伊始,原就是一批人,因為對於藝術的熱愛,集合而成,他們不隨時空的易轉仍舊保持著這樣的心性。
問及莊普、陳慧嶠以及劉慶堂伊通公園在經歷了十一年之後,有沒有哪個展覽讓他們覺得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他們皆異口同聲地說是在北美館舉辦的那次聯展。這個展覽可以說是伊通公園尋求展覽的形式、展覽語彙的突破,在跟時間的競爭中維持與環境互動的情況下完成的。他們不採取策展人的形式,而是以集體討論的方式來完成此次的大展,其結果可想而知,要藝術家拋開自我很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念與做法,大夥兒開會討論,往往吵個沒完,一下子覺得這樣做很好,下一刻又被批得一文不值,每一次的討論會都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結束的,幾乎覺得辦不下去了,最後又起死回生,現在再回頭想想這個展覽,在場眾人皆笑說:「當初不知道怎麼辦起來的,可能是每個人心中都存有一定要把這個展覽辦起來的念頭,只是以後怕是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了。」由眾人討論、策畫而成,這個聯展可以說是伊通公園一貫風格的呈現。
挖掘一位新又有潛力的藝術家,並不是短暫時間可成,伊通公園因為其長時間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才能吸引了一批藝術家到這裡展出,想要在伊通展出的人,通常都會請他們留下詳細的資料,然後由評審委員來決定。說起這個評審委員的組成,也不是一個很制式的委員會立在那兒,就是一群藝術界的朋友在伊通時常聊著聊著,交換彼此的看法,逐漸形成一種氛圍,於是一個新的展覽申請,大家馬上就會想,這個部分的藝術表現有誰比較熟悉,讓他們大家來談一談,覺得這個展覽行,就通過。不希望為伊通公園內的展覽設下任何的限制,使得他們的評審過程,一直是以很自由的方式進行。
伊通公園靠著藝術界的理想熱情,渡過了第一個十年,雖然時時得要面對財務告急的狀況,但最後還是有來自於一些支持伊通公園的人安然度過了難關,如知名的古董商張偉華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贊助人。伊通公園的負責人劉慶堂說:「因為我們都喜歡藝術,一定要讓好的東西留下來。」但他們也坦然道:「目前伊通公園最大的困難還是在經費上,希望未來政府能夠以長期固定的經費支持它的運作,辦更多好的展覽。」
伊通公園十週年時,藝術家顧世勇曾經在「藝術家」上為文以「冷漠的伊通‧激情的公園」形容伊通公園,做為與伊通公園一道走過的藝術家,顧世勇文中對於伊通公園充滿了關懷與祝福。然而,隨著時代的遞變,伊通公園也面臨衝擊,這樣的當代藝術空間在現階段的台灣已不再是唯一可供藝術家從事實驗性強的地方,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竹圍工作室、前藝術、新樂園以及廿號倉庫、華山特區等,可供展演的替代空間越來越多,伊通公園如何在百家爭鳴的情況中突圍而出,面對未來,伊通公園的元老陳慧嶠說:「且戰且打」,這將是伊通公園下一個十年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