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藝術家的嬉遊園地—伊通公園,潘雲霞

 

這裡原本是一座破落的公寓,現在已成為台灣藝文界的傳奇,它,就是「伊通公園」。

十多年前,陳慧嶠、莊普、劉慶堂、黃文浩這一群追索創作真理、渴望對話的藝術家們,在長期遊蕩於咖啡廳、茶藝館、甚至是Disco Pub中討論現代藝術之後,決定租下台北市伊通公園附近的這棟老房子,讓「流離失所」的藝術家們,終於找到一個地方安置靈魂,繼續他們對藝術的探索。這些一向就對空間改造特別感興趣的一群人,就這麼一磚一瓦地,把當時腐朽陰暗的空間,打造成夢想中的藝術烏托邦。

神秘的磁場力量

那時三樓的陽台闢成露天咖啡座,藝術家們就在這裡高談闊論,空氣中流動著開放、閒散的自由氣息,就像一顆大磁鐵,吸附了磁場相近的各路人馬;比起一般官方或商業機制的展覽場地,「伊通公園」真的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親切而平易近人。這麼多年來,在始終艱困的環境中,伊通並沒有像一場絢爛花火,消逝於我們這個政經環境快速更迭的社會。相反地,它如同奇蹟一般存在至今。

儘管物換星移,這群將伊通構築起來的核心人物並沒有離開,陳慧嶠就是其中一個。說到伊通,她用那帶點沙啞的聲音和永遠快一拍的說話速度說:「這裡的磁場很特別。它雖然極樸實,卻有種獨一無二的氣味。它讓我們即使走過歐美、亞洲各大展場,仍然認為伊通是最好的!」

在朋友眼中,陳慧嶠是個雖然快四十歲了,說話還是從不拐彎抹角的性情中人。她很固執,尤其是在藝術品味上,為此,想在伊通展覽卻被她回絕的創作者不知凡幾。但也是她那對藝術的敏感與精準,使她「馴服」了不少藝術家,並得以維持伊通在台灣現代藝術空間的獨特位置。陳慧嶠對藝術的偏執,恰巧與她對物質世界的漫不經心形成強烈對比:她幾乎不逛街、十多年來沒看過報紙電視,因為她認為政經、社會和娛樂新聞都是垃圾,媒體很少談論人真正應該關心的事物。

陳慧嶠的生活極其素樸單純,她不在家裡,就在伊通。作息日夜顛倒的她,覺得白日裡磁場頻率太雜亂了,因此總要在入夜後才能清醒地閱讀、思考與創作,一直到天光漸露,她才肯安心去睡。但對陳慧嶠而言,一天的高潮卻在入睡之後——她老作夢,而每一場夢就像一個冒險,夢境中所見的都是行星、宇宙、神話……。她極度沈溺於每日夢境,她說夢好比承載了累世經驗的黑盒子,向人預示生命最深層未知的秘密。這些異境之夢亦是陳慧嶠創作的養分,如此澄徹通透,一如她的人與作品所傳達的。

重新回到原點

伊通就是這麼一個奇妙的地方,吸引各具深度與睿智的藝術家們匯集於此。然而就像追尋真理之路從不平坦,伊通也經歷痛苦的變革:從剛開始的露天咖啡座,到後來陳慧嶠所敘述的:「我們發覺某些事物開始重複,可以結束了。我們決定改變樣貌,『新』總是吸引著我們……」1994年,他們開始親手打造一個吧台,之後,伊通便進入它最喧嘩的時期。相信許多人對莊普那面地中海風格的寶藍色牆面仍記憶猶新,還有吧台旁鼎沸人聲、夏日陽台上吹來的風……。但經營幾年下來,另一群走在流行尖端(如時裝、設計、演藝等領域)的人種佔領了伊通,他們畢竟不全然為藝術而來,因而使得有些藝術家難以適應,開始以沈默封閉作為反抗。伊通的藝術家們原以為吧台能帶來生機,但卻如陳慧嶠所言:「感官與心靈的幻覺,使我們再次成為自己的囚徒。」

於是,砌築起吧台的那雙手,又再度將它拆毀,由陳慧嶠和莊普重新規劃空間。代表夜之魅惑的寶藍色由明煦溫厚的鵝黃色取代,拆去吧台後的空間便放置一張大桌子作為會議討論之用。這裡不再賣酒了,但窗邊有台飲水機,供訪客自由取用,而露天陽台依然保留純白色地中海情調,讓參觀展覽的人在此歇息。他們並且終於在頂樓架設帆布蓬頂,親手栽種植物、在夜裡點上蠟燭,許多藝文活動就在天空之下登場。

雖然看似絢爛歸於平淡,實則放肆爭逐回返寧靜自持。陳慧嶠則是如此解讀的:「讓我們再度回到原點的,究竟是什麼?是一種修正,一種抗拒腐化、虛偽和對純淨的再肯定,一種回到原點的再出發。」伊通的存在,對藝術家而言有著自省的指標性意義;而對我們所有人,又何嘗不是呢?

(費加洛雜誌,No.15,2002.03)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