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新視覺藝術觀察團特別獎] 伊通公園經營人 陳慧嶠/ 劉慶堂 ,郭冠英

 

走過實驗,繼續實驗

「能得到這個獎,不是劉慶堂或嶠的貢獻,而是來這兒展覽、聚集的藝術人。」這是陳慧嶠得知獲獎後的第一個反應。

伊通16年了,從1988年成立至今,在台灣當代藝術生態中占有指標性位置。儘管早年伊通充滿混沌不清的實驗狀態,至今仍懷抱著不斷探詢「藝術是什麼?」的求道般純粹態度,伊通所凝聚的一群藝術家始終是閒散自發地串連,不需成立畫派、沒有任何戰鬥性宣示,就王嘉驥「台北伊通公園在光州」一文中所述:「『伊通公園』作為一個藝術論壇和公共發表的空間,終究沒有允許自身窄化成為尊奉特定主張或學說的小團體、派別與畫會。」

伊通對台灣當代藝壇具有一股黑洞般迷人的吸力,而這個黑洞的製造者,是堅持這股隱微而說不出的、卻影響無限的那股純粹質地的兩個人:劉慶堂和嶠。「但其實更重要的一位:莊普,我們的啟蒙導師。」嶠強調。

1983年台灣的第一座現代美術館成立,1984年莊普、賴純純、張永村、胡坤榮等人在春之藝廊策劃「異度空間」,1985年策劃「超度空間」,這兩個展覽是嶠與莊普認識的開始,也開始一群20幾歲年輕人為藝術造夢、並實踐理想的發端,這就是伊通公園成立的時代氛圍:莊普就像是一位啟蒙導師,對嶠及劉慶堂來說,他最強而有力的地方,在於他什麼也沒說,而非說什麼:「我一開始經營到現在16個年頭,每有任何疑問就去問莊普。他是一個很好的老師、心胸非常寬大,什麼都回答:『對』、『好』,簡短的肯定,對我是一種鼓勵。但也激我自己去思考,什麼才是不對?什麼才是不好?」

「藝術不只是玩弄機制、巧言善變的語言技巧,要寫就寫在靈魂上。」嶠說。

不論被稱為替代空間、另類空間,這些名詞對嶠和劉慶堂來說都是外加的,嶠認為,有些本質是無法用「前衛、實驗、替代、另類、同人」等來歸類,這也就是為何填寫3年補助成果報告書之後無法勉強自己再寫下去的原因。平心而論,伊通每個月至少有10萬元的開銷(包括空間、人事),但直到1998年才開始知道要申請補助,不想繼續申請補助,不是一種潔癖,而是不願讓純粹的本質喪失的堅持,使得許多人誤以為伊通是非營利藝術空間,然而這種高純的特質使伊通成了國際策展人來台必到之處,年輕藝術家來這兒展覽、留下資料,外國的策展人來就會接觸到他們。許多在此展覽過的藝術家後來都成為台灣官方及國際知名藝術展覽的參展常客,但堅持自己的夢想去做,卻使得生存變成問題,每個月下來越來越多的債務有如一個無底黑洞一樣,越來越填不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營者對藝術這種「求道」的精神,形塑宗教般純淨的本質,也像是一個吸力極大的黑洞,吸引著外界不同的能量投入。無怪乎長期觀察台灣藝壇的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評審們,會不約而同地對「伊通」這個空間給予高度的評價。 (摘自2004.04 典藏今藝術139期)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