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當代藝術鍾靈聚萃之地|伊通公園走過25年了,林奇伯

 

有「當代藝術推手」美譽的展覽基地伊通公園,2013年秋天歡度25週年慶。
走過1/4個世紀,伊通公園提供台灣藝術家恣意發揮的實驗性舞台,青年藝術家只要獲選在此舉辦個展,幾乎就像拿到走入聚光燈中心的入門票。多年來,已成就了林明弘、袁廣鳴、吳季璁等人揚明國際。
因為經營者的好人緣,伊通公園也變成強力人氣磁場,建構出具備創意激盪、跨界交流、國際接軌等多重功能的動態互連網絡;國際藝壇隨時觀看伊通公園網站,追蹤台灣動態,選拔駐村計畫人選。
為了歡慶,伊通公園特別策劃了「團圓」系列展覽,邀請上百位藝術家「回娘家」參展,又在網路上廣徵各界珍藏的影像和文字歷史資料,奠基過往,集思廣益,為下一個25年指引一條篤定的路。


10月25日傍晚,台北市中山區巷弄內不斷有歡笑聲流瀉出來,伊通公園正舉辦25週年慶開幕酒會。
現場有上百件作品錯落繽紛地擺放在各個角落,陽台與頂樓大開,涼風徐徐吹拂,人潮一波波湧入,幾乎所有藝術圈的人都來了。
難得有此盛況,攝影家陳明聰乾脆架起相機,選個背景單純的角落,為參加者一一留影。

團圓一整季

為了這場25週年慶展覽,伊通公園從半年前就開始策劃,但細數過往種種璀璨與美好,創意突然凝滯,方案愈想愈複雜奇巧,反而有違讓藝術家站在台前亮相的單純本意。最後,負責人劉慶堂在展前一個月拍板,凸顯伊通多年來為台灣藝術圈營造出的「家園」氛圍,主題定調為「團圓」,展期拉長到整整一季,分三個月時間舉辦三階段活動。
第一階段主題是「團團圓圓」,邀請108位曾在伊通辦過個展的藝術家參展。就像《水滸傳》108位個性與特色殊異的好漢,這些參展藝術家出生年代也從1940年代橫跨至1980年代,每人提供近期最具特色的作品,規模之盛大,台灣近年罕見。
包括材質大師莊普、錄像先鋒袁廣鳴、女性敘述代表陳慧嶠、視覺魔術師吳天章、新生代色塊實驗者吳東龍等人,紛紛到齊。這些風格迴異的作品,被巧妙地布置出來,呈現協調的視覺舒適感,既不搶走彼此風采,又相互融合。
第二階段主題為「禮物」,將伊通過往的25年視為一件大型裝置,選出曾在這裡展出過的25位藝術家代表性作品,發行限量版影像輸出;等於是打破時空侷限,以25個切片來觀看這一整件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定價還特別壓低到只有市場價格的1/3,意在放低收藏門檻,號召新藏家加入。
另外,也印製限量版海報和T恤,讓參與者帶回家,等於是伊通公園的精神飄散、外溢。網路上,還邀集參觀者過去在伊通公園拍過的照片,或寫一段對伊通的fu(感覺),以及自己對伊通公園未來的想像,展期結束後將舉辦「大樂透抽獎」,讓參加者有機會把藝術品帶回家。
第三階段則是有展望未來之意的「25+1伊通跨年展」,串聯其他藝術空間,共同展出未曾合作過的26位藝術家作品。

亂石崩雲,多少英雄豪傑

追究伊通公園的身世,往前可溯至1982年,旅外多年的台灣極簡主義宗師林壽宇歸國,大聲宣告「繪畫已死!」積極引進空間、裝置等全新藝術概念,廣收莊普、賴純純、胡坤榮、張永村等門生,為台灣藝壇投下亂石崩雲的第一顆火石。
緊接著,1983年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另一群政治批判風格強烈,以吳天章、楊茂林等人為首的藝術家組成「101現代藝術群」;1987年,台灣政治解嚴,社會運動、小劇場運動、新電影等前衛浪潮相互匯流。
傳統與創新兩股思潮激烈碰撞、互相辯證,一時多少英雄豪傑。為了讓大家有聚會和激盪的空間,1988年,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4人聯手成立「伊通公園」,地點即坐落在台北市伊通公園旁的透天厝裡。
劉慶堂回憶,當時取名「公園」,是為了要營造一種有別於美術館和畫廊的空間,讓觀眾和作品間的關係,不只是「經過」而已,而是悅迎各方豪傑,自由進出,定坐酌飲,臧否時潮,抒發心中塊壘的「公園」。
誰知,這個空間竟讓能量正四溢亂竄的藝術家們有了歸屬,每日黃昏之後不約而同群聚於此,往往一聊就到深夜。漸漸地,這裡更像個「家」,於是伊通公園順勢而為,在2年後邀集6位活躍的藝術家,正式舉辦開幕聯展,顛覆展覽空間的傳統意涵;消息傳開後,人潮一時川流不息。
「藝術家就坐在作品旁邊,不管是慕名而來的高中生、帶孫子來亂逛的歐巴桑,都可以直接和他們討論,甚至辯論。」劉慶堂說,伊通既不像非營利的美術館或純市場導向的藝廊,也不是必須繳費加入會員的公社型組織,他們所提供的是實驗性、非主流的創作舞台。藝術家可以在絲毫沒有市場壓力的狀況下,奔放創意。
可想而知,這樣的藝術品並不好賣,銷售佣金抽成很不穩定,因此伊通公園設了一個吧檯販售飲料,設法自負盈虧;但是大家相熟後反而就更不會收飲料的錢,經濟困境成為伊通長期的壓力,全靠被大家暱稱「老闆」的劉慶堂以設在隔壁的商業攝影工作室營運所得維持。

簡樸經營,奔放創意

25年如一日的伊通公園,到今天樣子仍變化不大。走進不起眼的公寓入口後,步上一道狹長陡峭的階梯,就是展間了。這裡共有兩層樓,分成3個展覽空間;陽台特地漆成純白色地中海風格。唯獨昔日吧檯在2000年時結束營運;為做紀念,另外再設計一個全新吧檯,不擺酒得櫃子擺滿了書,檯內變成辦公桌,檯外高腳椅整齊排開,來客或坐或倚站。
工作分配仍是由莊普擔任「精神領袖」,陳慧嶠為企劃總監,劉慶堂則負責張羅財務。
多年來,劉慶堂單單砸在房租上的費用,就足以購買一棟台北市公寓;為了填補長年的經濟缺口,2010年起,劉慶堂把原先的攝影工作室改為「伊通生活空間」,商業模式類似藝術沙龍,不定期舉辦展覽,也做為藝術家與藏家的聚會所,以期增加藝術品交易收入;為了不影響伊通公園的獨立性格,兩者特別作出區隔。
在開幕酒會歡樂的人聲中,分別詢問身處不同人堆裡聊天的莊普、劉慶堂、陳慧嶠三人同樣的問題:「1/4世紀的青春付出,卻始終無法揮去經濟的壓力,是否會有悔恨?」他們竟全都轉身指向人潮,異口同身地回答:「伊通就是我的藝術生命,你看這個家庭現在多麼興旺!」
的確,他日若做台灣藝壇傳奇,<伊通公園記> 絕對能獨立章節,大書一筆。尤其,陳慧嶠被形容「有一雙銳眼」,凡被她選中在此舉辦個展的新銳,幾乎都在幾年內就能站到聚光燈正中央,發光發熱。
最有名的例子,當為與陳慧嶠同期的藝術家林明弘。1993年,他自美國加州巴沙狄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學成歸國後,曾在伊通公園擔任過行政人員和吧檯調酒師,經過幾番激盪、沈潛,終於在1999年的第三次伊通個展中發表讓他一炮而紅的《客家花布》系列,轟動國際藝壇。
新生代中的代表人物則為1981年次的吳季璁。2004年在此舉辦首次個展的兩年後,<雨景>入圍英國威爾斯「世界藝術獎」(Artes Mundi Prize);2009年個展裝置作品<水晶城市>,2013年5月再傳捷報,獲得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WRO Media Art Biennale)首獎。
另外,專攻錄像的國際雙年展常客陳界仁,2009年入圍英國威爾斯「世界藝術獎」的作品<加工廠>,也是他2004年在伊通公園舉辦個展時的創作。

伊通就是跨時空裝置藝術

為什麼在伊通舉辦個展,是當紅藝術家的入門票?
陳慧嶠分析,伊通公園不以商業性做考量,也不審核作品或扮演「篩選」的角色,而是不斷主動去邀請伊通公園自身欠缺的內涵與元素。在彼此相互信任中藝術家才能傾盡全力,毫無侷限地推出新作,自然呈現專屬於這個時代的燦爛火光。
「藝術終究不是時尚與流行,對人文精神的涵蓋面愈廣,它的可見度與延展性就愈高,」陳慧嶠說,伊通公園也得以不斷心意更新而變化,永遠沒有一個既定的形式,不被固定觀念給卡住!
因為這種策展精神,伊通公園自身也成了一件融合時間、空間、創意、人脈、感情、想像力的大型行為裝置藝術,每個參與者都是這件作品的一部分,也在形塑它未來的樣貌。
2002年,國際知名策展人侯瀚如以「空間複製」的概念,邀請伊通公園在韓國光州雙年展上複製了一個「伊通公園」,展演它的空間精神。2009年,伊通公園榮獲第13屆台北市文化獎,2010年在台北市政府大樓中庭,重現展出。這件由建築師季鐵男和參展藝術家共同討論以「再製造」的展出概念,將原本三層樓的垂直空間切割、挪移、重組在同一平面上,水平舖陳展開另一個「伊通公園」。
這個名為《每一個花萼都是棲息之所》的展演,邀請莊普、顧世勇、朱嘉樺、王俊傑等10位藝術家,在自己屬意的空間展出,到這裡洽公的台北市民遊走其間,彷佛和伊通公園結合成一個有機的生命結構體。
另一件傳為美談的伊通事蹟是,這裡已成為台灣藝壇的國際連結窗口。陳慧嶠長期耕耘網站,逐漸把和伊通相關的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的個人資料及相關文字、影像資料累積起來,變成台灣當代藝術資訊寶庫。號稱國際間資金最優渥的「格蘭菲迪駐村計劃」,每年都從資料庫中尋找合適人選到蘇格蘭駐村。

每個人心中的伊通公園

在派對上,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伊通公園故事,彷佛這裡是他們的起點、回憶,也是將要發生的未來。
新銳藝術家吳東龍說,伊通公園是他的「蛻變」。2012年他被推薦前往格蘭菲迪駐村後,畫風劇變,開始透出威士忌般的微醺質地,大獲好評。
「GaiArt槩藝術」畫廊負責人李慧安形容,伊通公園是她的「啓蒙」。從16歲首次踏入伊通,她便被開啓了一道觀看世界的門,凡事暈染美麗的質地,最後她也走上藝術管理之路。
新生代藝評人吳樹安說,伊通公園是他的「朝氣」。回想大學時第一次來參觀,吳樹安像親臨聖殿般地敬虔,緊張到說不出話來;直到開始寫藝評後,才比較自信,並且總是想著「有為者亦若是」,應該為台灣藝壇做些什麼。
老板劉慶堂則說,伊通公園是他的「熱情」,對於藝術難以磨滅的熱情,無須絲毫掩飾、要傾一生相許。
問到陳慧嶠,她坐在吧檯裡,抬頭,酷得不得了的表情,沒說話。一旁的來賓解讀說,「因為有這張25年不變的臉鎮守著,一切顯得好安心,台灣當代藝術永遠有織不完的夢,有踏不遍的應許之地。」

(台灣光華雜誌,NO.456,DEC-2013,p90-97)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