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好我也好」的「秘密花園」,許慧蘭

 

文/許慧蘭1994藝術家雜誌

「伊通群」成員之一陳慧嶠相信「定義藝術的方法乃付諸實施」(海德格語)。目前她不重視自己的創作,大半心神在陪伴「伊通」這個空間/這群人;它,他們不知明天如何,只是一路追趕著「生存能力」,讓「伊通」成為吸納多一點「血淚」的空間,參與其中,生活與這個「所在」和出入其中的人相連,即是她的「實踐」。
電影「第六感生死戀」結局─壞傢伙給惡拖走,好心人有天使來迎接,令信者動容,譏者訕笑:「秘密花園」的小主角瑪莉說一則故事:有個人把宇宙吞吐在咽喉之間,柯林起初以為蠢,後來在花園中著實體會其意。且容筆者粗擬,「伊通」是那個秘密花園,「嶠」好像瑪莉。
所謂「伊通群」,據說最早有六人,時常在賴純純主持的SOCA聚集,相知頗深,SOCA結束後,眾人仍定期在咖啡店相敘,一九八八年租下現址,成為莊普、黃文浩、劉慶堂、陳慧嶠生活、思考的交流天地。莊普是領銜前輩,滋養後生,陳等以老師相稱;另有舊識陳愷璜,自法返台後延續昔日默契,加入行列。
九○年三月「伊通公園」開放,十月增設咖啡走廊,進入「公園」的藝術家與朋友慢慢增加,旁人戲稱「伊通」是吃飯會,迎新送舊不斷。不錯,這是花絮之一,之二是曾經認宜舉辦一時的「跨科際講座」,請來藝術圈外其他領域的專才,分享「伊通人」愛講的「宇宙奧秘」或「人類感知的極限」。花絮固然精采,終究不是重點。
「伊通」的主體是它來去自如的彈性空間,重點是主持人對其他人的接納。這裡一年大約推出十二檔邀請展,旨在提攜新人,堅持藝術與創作本身的「純粹度」。目前為止,一半以上的展出者是放洋歸國的藝術家,他們的「純粹」企圖在付諸實行時,難免帶幾筆西方藝家的神與形。「伊通」寬容地相信:多看就多思,走過異地,聲音也許不同。而綜看藝術史,大半接受正規美術教的人都難免受前人影響,絕對的原創性並不存在,只要藝術家有大家陌生的個人觀點,不過分依賴外來的肯定,不濫用「藝術家」角色,尊重自己的經營,都是可以鼓勵的。
個人容許封閉,但「空間」必須去接納,「伊通」之為吸引力獨具的「吸納空間」,是主持人信仰的落實。去年八月加入「伊通」的助理(經理或小妹﹖怎麼稱呼她都高興的)劉良怡表示:伊通私心不重、也不躁進,所以持久。自己辭去銀行的工作,往北市參加設計班,認識「懶散但有東西」的莊普,三個月後來到「伊通」,這個地方每天提供的新、情與趣,敵過舊日高新和現實的挖角秋波。她說:「伊通」要把精神性傳給年輕的一群,算是開發「未來」的市場。
三年多(或五年)來,「伊通」的溫馨記憶和累積到看不完的幻燈片一樣多,回憶別於現實,現實的「伊通」靠劉慶堂的攝影坊及「跟會」維持,畫廊和工作室兩邊同時在困難中摸索。九四年二月的「基金籌募展」,由支持這個空間的藝術家提供作品義賣。
訪談時巧遇葉忠訓、陳玟秀夫婦,他說「伊通」人親切、咖啡好、停車場容易....。目前的「伊通」頗賦地利人和,雖不盡得「當代藝術」的天時,但從剛落幕的展出成績來看,天時或距今不遠。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