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是公園的公園,簡丹
不被市場左右的「伊通公園」、「二號公寓」和「邊陲文化」,簡丹

 

文/簡丹1992.5.01自立早報

有人說:「現在是畫廊時代,不是美術館時代,要看好作品,到畫廊去!」
這話或許有些偏頗,卻也有幾分可供參考之處,我們打開市面上的專業美術雜誌,個人展覽的廣告琳琅滿目,甚至各種主題展、企劃展、新秀聯展,在在都令人目不暇給,畫廊的動作頻仍,因而更顯得美術館的冷清,也難怪有人要傳出這樣的耳語了。
根據統計,近兩年來,台灣的畫廊、藝廊、藝術中心至少三百家(加入畫廊協會的有七十多家),每年所舉辦的展覽在二千次以上,而觀眾如何在這眾多的畫廊中,尋找出真特質,再依個人興趣去參觀﹖!「台灣地區畫廊巡禮」的推出,便是有心將台灣地區較具特色的畫廊,依其特質作概括的歸類,以供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在選擇畫廊時參考之用。
「替代空間」、「合作藝廊」在七○年代曾流行於歐美各國,它是美術館、畫廊之外的展覽空間,其功能在「替代」畫廊,以使創作者能有一個提供作品以供觀眾欣賞的空間;而此類型空間的出現,主要原因是藝術家們在尋求不著畫廊的支持下,而想出的一種展覽方式,例如幾個或幾十個,甚至上百名藝術家大家合資找到一個場地,然後輪流在這個場地發表作品,由於僧多粥少,藝術家們往往也要等待上而替代空間雖然不是正式畫廊,卻也有畫廊的功能,事實上,在美國也有不少知名藝術家,是由替代空間出來的。如果說,替代空間是這些尚未被重視的藝術家們的「跳板」,是不為過的,因為就這一跳,只要跳得不錯,就可跳進真正的畫廊,繼而被有系統的包裝規劃和宣傳,期待成為主流藝術家。
在台灣,替代空間的出現則是近幾年來的事,但台灣的替代空間似乎不像歐美那般具功利意義,它除了可供展示的事實外,台灣的展覽空間還涵容了情感的維繫、創作者相互砌磋等要件,將替代空間的功能做了更深沈的發揮,並在台灣的藝壇受到重視與矚目。

「伊通公園」讓無限可能成為可能
「伊通公園」在早期完全是個私密性的聚會空間,由藝術家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共同主持,當初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只為找尋一個可供大家一起作創作的空間,創作之餘,也可邀請其它藝術家一起聚會、討論,剛開始是在很輕鬆、愉快地氣氛下探討創作或藝術本質的問題,但漸漸的這些藝術家們又恐因「談」得過多而陷入「空談」,於是便利用現有的空間將藝術家們的作品,用一種十分隨興的方式陳列,以達交流的目的。
據目前伊通公園的負責人劉慶堂指出,如是未公開、純討論的藝術聚會,大約進行有兩年的時間,但也由於逐漸加入討論、展示的藝術家多了,又因為沒有營業的事實,所以引來更多人的好奇,更有人表示這麼純粹的藝術空間何不開放,提供更多人的參與,熱絡大台北地區的藝術活動﹖!
劉慶堂說:「是因為喜愛藝術,又以為藝術與人與生活的關係的密不可分,也不柰熱心地以為,如果將伊通公園對外開放,可以影響更多的人,將之帶往藝術領域,並使之忙碌的心靈得到慰藉,這何嘗不也是好事一椿﹖」
終於,一九九○年的三月,伊通公園正式對外開放,首展是莊普、盧明德、陳建北等六人聯展,而這個不為名、不為利的空間,標榜著只要作品好、作品新、具國際化品相的創作者,那歡迎進駐公園作短暫停留。陳慧嶠說:「我們的動機,目地在於如何使創作於藝術範圍內做更好的發揮,只期待藝術能更純粹!」
其實,將伊通公園歸類為「替代空間」並不是最正確的,但由於其宗旨不在營,利而在推薦好作者、好作品、新藝術表現的特質下,而予人有了這樣的印象,當然這不表示伊通排斥買賣,劉慶堂期待的最佳狀態是:「呈現展覽純藝術,又兼具純商業的空間,難度很高,卻不能不去追求。」
縱觀伊通公園歷年來的展覽,可以看出有兩種展演形態,一是邀請藝術家個展,二是設計主題邀請藝術家們聯展,而這些邀請展大都是沒有預設的、隨興的,知道某藝術家有新面貌,卻使不太成熟,也會被邀請,「無限的可能」是伊通公園所要展現的一種影響力。至於設計性的聯展,也都是藝術家們在交談、交換心得過程中所產生的,如舉辦過;的「卡片展」、「物體展」、「郵遞藝術展」等聯展都得到相當的回應,但這些展卻不是先前就設計好的,而是隨興發起、認真執行,再完美完成的。不設限、彈性大,是伊通公園的特色,而人則掌握了此特色的發展,劉慶堂從不諱言伊通公園是靠所有的藝術家對伊通的愛所架構出來,並因而突顯的。
即使伊通公園走到如今,已有完整的畫廊風貌,但卻還保留了可供喝咖啡、聊天、談藝的所在,伊通的存在不因為作品的買賣,卻是來自劉慶堂個人的支持,他將從事商業攝影所賺的錢,完全投入伊通公園的經營,而他個人的回饋則在於:「我得到自己想得的─讓藝術歸藝術,另外在視覺上我有了享受,在心靈思考上也從而更加沈澱,這樣的回收夠豐富了。」
伊通公園,絕對是清純的,它沒有商業畫廊的短視與世故,它也絕對是寬廣的,因為它有長遠的眼光、有接受新與實驗的勇氣,接下來伊通公園將再集合同類性的藝術家做創作性的發表,如:同材質發表作品的、有相同創作觀念的或同是裝置呈現的藝術家,將之歸類、再集合使之產生更大的力量。個畫廊,但它的特質卻仿如一座小型的美術館,它「替代」了美術館的部分功能:勇於呈現實驗性的、新潮的、不同的藝術觀念,讓無限的可能都容許被發生。

「二號公寓」二十二位藝術家個個有成就
「二號公寓」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三月,它是台灣目前最有歷史的替代空間,是由廿二位當代藝術家組成,不久之前才搬了新址,新環境新氣象,新的未來也即將展開。
藝術家范姜明道是現階段二號公寓的執行長,他說:「一九八九年,我們這些從事創作的人剛由國外回來,而且都是純創作者,而那個時候台灣的畫廊不像現在這麼熱絡,非商業性創作更不被接受,另外申請美術館更要等上二、三年,所以就在蕭才興的提供場地之下,『二號公寓』成立了!由於當時的地點就在一條巷弄中2號的公寓裡,所以才取名『二號公寓』,並開始對外舉辦展覽!」
二號公寓的成員最早為十六人,其中大都具有留美碩士的學位,其中一度有廿四個成員,如今則有廿二位,其中包括有范姜明道、連德誠、傅家琿、侯宜人、黃麗絹、嚴明惠、侯俊明、黃志陽、黃圻文、林佩淳、黃步青、李錦繡、簡福串、曾清淦、陳龍斌、劉鎮洲、林振龍、鄭瓊銘、張正仁、吳梅嵩、楊世芝、黃位政等人,而這廿二位藝術家,至今也都擁有不錯成績,相當受到肯定,而現階段,二號公寓並無計劃再增加成員,據范姜明道的說法是:「二號成立這麼多年以來,大家都有了感情,也有了共識,若突然間要加入新的成員,令人擔心的是出現不同的意見,若屆時無法處理,反添麻煩罷了!」
堅持二號公寓再繼續經營,對二號的成員們最重要的是:這個空間是屬於自己的,創作藝術性強、實驗性高的作品,就可在這裡公開展示,而不被畫廊所干擾,在二號公寓是沒有任何營利行為的,這裡沒有負責人,只有一位服務的小姐,而當畫家決定了檔期,展覽期間他自己就是負責人,他可以自行賣畫,而這個動作也與二號公寓本身無關,藝術家就如同是一層公寓中的一個房客,有展覽時付房租,展覽時的所有行政工作也自行負責,二號公寓的「公寓」特質十分明顯,繼而形成一種有趣的況味,藝術家們也可輕鬆經營自己的作品,但若要問二號公寓有何不足之處﹖即使是少了整體的規劃,在表面上看來「散散的」,但每每出畫卻又有不俗的成績。
二號公寓一直以來,主要是成員們的個展或聯展,但近來,也出現以下的情景:當藝術家因太忙而無法展出時,可將檔期讓給二號以外的藝術家來展覽,范姜指出,這種事件其他成員不會插手管,就像是二房東一樣,只要藝術家認為可以,就可將場地包租出去,提供其他藝術家一個展覽的機會。
當然,范姜也不排除未來可能開放適度的時間,企劃主題展、新透展或邀請展等,主動邀請其他藝術家一起來充實二號公寓的內涵!二號公寓的展覽通常有不俗呈現,但讀者若有興趣去看展,並期待見著藝術家時,無妨先電話(○二─七七七四一一八)聯終一下,否則去到現場,只見作品、不見作者的情況可是司空見慣!

「邊陲文化」最年輕的替代空間
「邊陲文化」,今年四月才剛成立,由七位平均年齡只有廿八歲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組成,這七位年輕人全都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成立這個替代空間,目的就是在商業藝廊到處林立、年輕藝術家不易脫穎而出的地方,尋找一個可定期發表作品的地方。
包括杜偉、莊秀慧、賴英澤、何獻科、郭憲昌、李昆霖和薛湧的「邊陲文化」,地點在台南市崇明路,選擇古都台南,據李昆霖的說法是:在台北地區,如困再出現一個替代空間,可能不被重視,因為它的存在可有、可無,可是在台南,它是惟一的一個替代空間,可以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到目前為止,這七個人也依然在「投資」階段,若有回收,那只是來自觀眾的鼓勵,還好的是七個人都有工作在作,對藝術做點投資也是值得的。
李昆霖指稱七人的作品,大都實驗性濃厚,其中包括了平面繪畫、立體創作和裝置等呈現方式,在表現上則較趨向個人,而與一般畫廊的作品有較大的不同。「邊陲文化」的組成人員大都年輕,成立時間也還短,尚看不出成績,但有一點值得稱慰的是:他們對藝術的執著和對抗藝術市場的勇氣,畢竟在毫無支援下,要維持經營一個空間確實是不容易的。
以上三個替代空間或各不同特質,卻有一個相同的特色:展出的作品是一具賣相、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藝術性強、實驗性高,而且是新的藝術創作,如果,所有的具有以上條件的作品都必需在「替代空間」才能被展出的話,我們擔心的是,由於它不被主流藝術市場所重視,也因而間接窄化了觀眾的視野,而這樣的損失,將如何彌補﹖!真的好令人煩心。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