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盪-吳瑪悧個展之策展準備與思考黃海鳴
跨越時代的創造性實踐—吳瑪悧的藝術之路王品驊
藝術知識的落土高俊宏
後資本主義時代的感性機器:朝向一段感性藝術的歷史李雨潔
當全台灣的美術館都長出一樣的臉:王俊傑以「研究」領導的北美館,將有何「不同」?張玉音
策展論述:勒法利計畫莊偉慈
透明社會與現場:網路展覽的時代來臨了嗎?李雨潔
世界邊緣和緊急狀態李雨潔
從一條無名的溪流開始吳瑪悧
女頭目的未來學 展覽專文李雨潔
郭俞平李雨潔
No. 98王德瑜
寫給我的第一個作家詹修蘋
床外的藍天蕭淑文
送走昨天,昨天就一定會走嗎?鄭乃銘
以藝術求道──陳慧嶠的藝術創作莊偉慈
最終章:預許之地林怡秀
李維菁遺著人魚紀 獲台北文學獎年金獎助,汪宜儒
李維菁永遠不老,只是許涼涼楊索
2018台北雙年展搶先問:專訪策展人吳瑪悧、范切斯科.馬納克達嚴瀟瀟
作家李維菁凌晨病逝 享年49歲,魏紜鈴
2018格蘭菲迪駐村王德瑜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 策展概念王俊傑
No. 96王德瑜
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蕭淑文
預許之地陳慧嶠
寓居於黑:談袁廣鳴的《向黑》及其爭議王聖閎
隱藏在正面的日常經驗中的威脅─看TKG+2018袁廣鳴個展《明日樂園》黃海鳴
從黑盒子到白盒子: 紐約現代美術館行為藝術的 策展、收藏與空間規劃李雨潔
代號末日・演習未來:論袁廣鳴「明日樂園」孫松榮
明日樂園袁廣鳴
帶你進入一個小展的皺褶迷航 ─閱讀伊通【缺牙鋼琴─劉秋兒個展/簡子傑策展】黃海鳴
策展專文:缺牙鋼琴—劉秋兒個展簡子傑
創作時空的立體剖面圖─「張立人『敘事三則』」之旅陳韋臻
戰鬥的時間:簡述張立人的敘事體黃建宏
愛的政體變形記——關於張立人個展《敘事三則》陳泰松
視線調控下的親密觀看:談何采柔的物件敘事王聖閎
一直在現實社會蹩腳地擬態著:短評廖建忠的「行至兩光之地」王聖閎
社交場 ── 關於展覽和表演並進的激進表態蕭淑文
事件的視界—當謝德慶遇見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高千惠
陳慧嶠 得以解放的知覺之翼高子衿
失眠的航線 陳慧嶠作品展蕭淑文
一年藝術 一種生命的歷程吳垠慧
謝德慶 做時間吳垠慧
針與線對話 織出失眠航線吳垠慧
陳萬仁玩空拍 偷取人們1秒成永恆吳垠慧
晴日換雨 莊普方寸成世界吳垠慧
微物之神—劉秋兒《對訊息與真實的描繪》林靖傑
靈魂深處的騷動—崔惠宇的藝術創作莊偉慈
療癒之泉—格蘭菲迪台灣藝術家駐村計畫12週年林怡秀
策展人費爾葛瑞福專訪,呂學卿
自然、文化與時間的作用—關渡美術館「療癒之泉」聯展莊偉慈
療癒之泉 特別晚會開幕致詞安迪‧費爾葛瑞福
抽象找線索 跨世代跨媒材吳垠慧
釀酒之水 林昆穎構思流年離合吳垠慧
劉秋兒圖抗系胡差 更顯蕭條吳垠慧
爆裂的真空狀態—崔惠宇個展:沈默最滿,王若鈞
希望永遠跳動彼得‧高登
12年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李正祜
如果藝術是時代的鏡子,那麼我所身處的當下,將會映射出怎樣的身影?孫曉彤
那流動的…...安迪‧費爾葛瑞福
療癒之泉—格蘭菲迪台灣藝術家駐村計畫12週年陳慧嶠
百年成就—威廉‧格蘭父子1887-1987,吉兒・富蘭肯
隨性線條+醒目色塊 蕭筑方筆下的爛漫塗鴉吳垠慧
昆穎先生在達芙鎮:全部都有關林昆穎
像一隻也許的手 玩紙成毛毯吳垠慧
策展專文:我們如何在一起秦雅君
開放平等的前衛精神,林宣君
可醫可藝—自藝術與冥想的癒程林怡秀
特洛伊之馬的肚子:陳曉朋的抽象畫如何說話林宏璋
黃博志種檸檬好文青吳垠慧
夢遊者與漫遊者的相遇:電影展覽中的觀眾身體王聖閎
生活帶來的種種愉快與不安之間 策展專文蕭淑文
生命政治時代的艱難表態:廖建忠的假裝學簡子傑
廖堉安臨停練習 生活物件堆滿地吳垠慧
生命刑期 挑戰極限 謝德慶行為藝術 挺進威尼斯吳垠慧
2017威尼斯雙年展 謝德慶代表台灣參展吳垠慧
魏允中:收藏是對藝術品的再詮釋孫曉彤
李小鏡:人獸之間的一千零一夜孫曉彤
想要看見看不見的:關於何采柔作品裡的時間想像秦雅君
喚物魂,酶的算式—關於《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沙發原型》張玉音
硬要說是:陳曉朋2016個展「指鹿圖」簡子傑
廖書毅:用收藏圓滿藝術夢孫曉彤
指鹿圖∕指路途:解碼陳曉朋的台北地圖,陳貺怡
藝術是無形且無所不在的——吳瑪悧張晴文
劉銘浩:小資大收藏孫曉彤
看不見的童話折光—張嘉穎再譯現實的破碎寓言「暗夜沙皮諾」,陳芳玲
紀嘉華:藝術收藏是種有意無意的觸動孫曉彤
陳松志—是與非的模樣林怡秀
未顯化的生命邵婷如
葉氏格物:記〈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呂岱如
陳如鈊:看見藝術的藍海孫曉彤
陳界仁談《殘響世界》在東京的反應與演講表演,杜可柯
“Antiquity-Like Rubbis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yndicate”: Taiwanese artist Yeh Wei-Li at Hanart TZ,Charlotte Chang
“垃圾研發者”葉偉立:很多創作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動的,雅昌藝術網
伊通公園限量版-為藝術接力喧嘩林怡秀
30歲青年第一藏 獻給伊通吳垠慧
記憶的摺疊−郭奕臣個展中私密記事李明學
台灣藝術家奧援伊通公園運營 30套版畫悉數賣光鄭乃銘
葉偉立拍廢墟 向莒哈絲致敬吳垠慧
蘇格蘭高地上的狼−達夫鎮格蘭菲迪酒廠駐村所見張暉明
《承諾2061》郭奕臣和彗星有約吳垠慧
等待未來的能指──談陳敬元個展【命名未來】印卡
再訪,三個地方呂岱如
創業:葉偉立的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張頌仁
送暖到伊通公園 藝術界義賣作品籌募營運資金鄭乃銘
ILLUMINATED PRESENCE–YEH SHIH-CHIANG: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 YEH WEI-LI: INTERPRETIVE WORKS,SIMON FRANK
無特定指向的故事—關於陳敬元「命名未來」個展的一些想法李明學
原作的回聲—復刻做為「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的提問與反思孫松榮
張暉明:佇立在那裡的緩慢時光像是等待林怡秀
溫柔的產出:生命將有一半這樣渡過的序曲林怡秀
變文與殘響:陳界仁的影像、生產、行動與文件林怡秀, 鄭慧華
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莊偉慈
並不尋常的日常—閱讀王董碩的繪畫孫曉彤
老媽與檸檬酒的故事,Yung
策展人溫柔創作吳垠慧
黃銘哲:孤獨的國王・一個人的戰場孫曉彤
信仰與懷疑—陳敬元與牛俊強新作的聯想阮慶岳
迷宮中的《某日》王聖閎
一部當代漫遊者的修真小說:「腦殘遊記」張禮豪
姚瑞中繪畫作品中的山水與事件王柏偉
溫柔的產出李依樺
藝術勞動價值的復返 全面非典化與階級不正義陳韋臻
陳敬元命名未來 遙不可及的夢想吳垠慧
某日何采柔
檸檬樹梢上的藍斑鳩:離農婦女的精神地理學龔卓軍
群氓之聲—首部曲:我的藝術宣言黃義雄
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孫松榮
共生——莊志維作品中的美學思維莊偉慈
不是靜物,是生命的姿態莊偉慈
眼與身:蘇匯宇「自瀆有礙身心之說不可信」孫松榮
吳季璁批:北美館專業低落吳垠慧
穿越劇:在台灣各階段生命政治與運動的檔案文件史,謝家瑜, 黃建宏
吳季璁:北美館專業素質低落!,陳小凌
愛麗絲的兔子洞|真實生活:可理解與不可被理解的交纏蕭淑文
案外案:罌粟花真的有毒嗎?吳達坤
陳慧嶠:凡不知道的都神祕鄒欣寧
視肉:張嘉穎、何采柔、張紋瑄的多重敘事簡子傑
大幻影:關於懸置的藝術處境,當代的寓言|評王俊傑的「冷漠的賽拉薇」郭昭蘭
藥物相對主義:陳瀅如、洪子健雙人展〈上則星辰,內則德律〉孫松榮
作家讀《生活是甜蜜》個人意見:我們都是錦文陳祺勳
李維菁 純真與世故都是我,陳琡分
作家讀《生活是甜蜜》李桐豪:賤婢李桐豪
《生活是甜蜜》李維菁:每一個創作,都是用「全身」下去,柯若竹
細瑣之沉重 策展論述李美政
為了成為理想的老年,請與自己相遇李維菁
生活是甜蜜 李維菁刻畫失樂園,郭佳容
人文地景的塑造黃博志,李茗哲
宇宙連環圖:關於那些曾經凝聚為一點的「這...」龔卓軍
藝術機制裡的兩種越界手勢:關於邱昭財的暗室與賴志盛的白盒王聖閎
追索物、藝術與生活的本質——戴翰泓的藝術創作莊偉慈
以驚異之名:王俊傑的《若絲計畫:冷漠的賽拉薇》孫松榮
鐘曉陽談李維菁鐘曉陽
姚尚德:藝術與修行的接點,是面對人鄒欣寧
鈴木貴彥的2.5D檳榔攤 反思全球化吳垠慧
時間與身體的淬煉—賴志盛這個展,陳湘汶
如果「女人」不只是感覺的販賣機黃建宏
廢材裡讀出「我的家庭真可愛」,廬怡安
若絲計畫:冷漠的賽拉薇王俊傑
鈴木貴彥:檳榔攤的當代地誌學陳譽仁
檳榔、攝影的極限、以及家鄉的現形:鈴木貴彥的檳榔攤地理學高森信男
影像詩學下的地方抵抗胡朝聖
兩種觀眾間的閃爍:賴志盛個展「這」簡子傑
陳瀅如:科學無法證實的引力鄒欣寧
可見之外:非歷史影像的未來孫松榮
顛覆日常所見吳垠慧
, , , , 的缺席與呈現—賴志盛「這」個展李明學
台灣當代藝術2005-2015關鍵字:生命政治黃建宏
我來是為了坐下來說我的事聽你的事:反生命政治的起點黃建宏
鬼化連篇:從巴迪烏-烏盆記談藝術生產中的生命政治黃建宏
前衛面前與縫隙背後――赤瀨川原平的另類現代性傳說黃建宏
在生活中堆積出生活-側觀台北當代藝術館陳松志「你在」一展劉士楷
聲.影幻魅 新感官的文明辯證吳垠慧
這|賴志盛個展何采柔
生命地貌的不可見破洞|記錄陳界仁的停戰區之旅黃建宏
策展專文:我倆之眼胡朝聖
紙紮工藝與當代藝術的交會——從新興糊紙店到張徐展個展「自卑的蝙蝠」莊偉慈
閑步花草 個展自述顏貽成
星象蒙太奇:圍繞著陳瀅如的《超距作用》及歷史之惡孫松榮
誰為誰演出?美術館框架下的表演性作品呂佩怡
神祕主義式藝術表現的兩種形式王柏偉
人體、國家、天體,以及無法被觀測的神祕|關於陳瀅如的個展「超距作用」吳嘉瑄
台灣.我的愛;藝術.我的愛|從秦政德個展「冷藏摘要」談起黃建宏
如何面對繪畫平面的支配?黃建宏
關係聲音的行走式巨響:淺談金羅兒的聲音計畫黃建宏
台灣「空間裝置」藝術存在嗎?—從陳松志的故事談起林平
蘇富比義拍 支持伊通公園吳垠慧
No. 80|王德瑜個展何采柔
做時間:謝德慶訪談艾奧娜・惠特克
「Never Say Goodbye」:看吳天章式的影像劇場蕭淑文
王嘉明:來劇場喚回你的靈魂空間鄒欣寧
矛盾是唯一的洞見:陳瀅如《超距作用》裡的三重性鄭文琦
夢與詩的交會:陳慧嶠・罌粟花,劉子瑄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林怡秀
善與惡的交織:關於「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聯展 吳嘉瑄
梁平正:它空間的翻轉林怡秀
林鉅:回到最初的所在孫曉彤
加速度中的組織變形力——論雙年展展覽與機構之間的知識生產難題龔卓軍
吉光片羽與透過行動的靈光測量—莊普「光陰的聚落」林平
重拾感官:北美館的「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簡子傑
版畫展可以如何?以兩個案例為例陳曉朋
演繹食物的多重視角:短評《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邱誌勇
超渡共同體的音媒者 關於林其蔚個展「磁帶音樂 2004-2013」陳泰松
用食物說「畫」 藝術家上菜吳垠慧
素語者與藝術權利 -關於「喬.伊拉克希的鏡花園」-陳泰松
在球體之外生產地表──南洋拓樸之旅黃建宏
超越媒界景觀:監視、遠端感測與數位控制,從法洛奇談起[1]郭昭蘭
策展專文:非常人 非常景胡朝聖
島之餘生:《殘響世界》的寄生性影像孫松榮
好友一一殞落 莊普方印蓋出傷懷吳垠慧
抵抗政治的藝術,很好!但若沒想像力,則免! —關於陳界仁《殘響世界》的餘想—陳泰松
硓古石成祭壇 陳順築感恩家鄉吳垠慧
星空下的陳順築:一個家庭一個故事許多照片陳慧嶠
文壇才女江凌青過世 得年31歲吳垠慧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策展專文蕭淑文
揭開了誰的序幕? 閱讀何采柔的「序幕」孫曉彤
台北國際藝術村 駐村計劃鈴木貴彥
中間邊界的虛線:陳松志的「別境」李明學
給順築的信-潛像的迴返姚瑞中
罌粟花陳慧嶠
失誤式閱讀作為一種生產方法黃建宏
衝突之間的權力平衡與協商—《藝術力》的價值與問題意識郭昭蘭
檔案消失顧世勇
以藝術家的身分光榮離去—台灣藝術家陳順築病逝吳嘉瑄
陳松志別境之航 讓生命變輕盈吳垠慧
返身入深林‧光陰成聚落—莊普2014新作展張禮豪
評論的展演: 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林嘉萱
沒有演員的一場演出:何采柔個展「序幕」莊偉慈
揉雜的地圖──2014亞太釀酒基金會傑出藝術獎林怡秀
再見順築李維菁
關於「閉眼冥想的小孩」邵婷如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孫松榮
藝術腹語術:關於余政達黃建宏
別境陳松志
廢棄酒桶底 何采柔畫女人香吳垠慧
陳順築關於記憶 揚威歐洲吳垠慧
《棲居如詩》道出生命脆弱吳垠慧
我們是否要得太多? 台北雙年展的「res」與「ding」黃建宏
持續交錯的閃動著:評《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的影片展覽孫松榮
並不如詩的栖居 ──袁廣鳴「不舒適的明日」個展王嘉驥
徐洵蔚的铝箔包 戳破文明假象吳垠慧
陳順築病逝 明年個展主角缺席吳垠慧
「記憶風景的探索者」 藝術家陳順築病逝周美惠
中生代重量級藝術家陳順築病逝周美惠
藝術家陳順築病逝,王錦華
遲來的當代——臺灣錄像藝術的啟蒙 王俊傑, 蔣伯欣, 鄭慧華
今之古人 水墨畫家于彭離世吳垠慧
做為最後的出口:放鬆 試析「標題—李明學個展」吳樹安
迴避不了盲點,但你可以提高警覺—台北伊通公園展出李明學「標題」孫曉彤
身土不二:丁昶文的隱語詩沈伯丞
愚徹.井上有一:日本現代書法的獨創者孫曉彤
經緯測量薛保瑕
等式的邊界|小肥姘 吳山專&瑛葛黃建宏
穿視迷霧後方的海市蜃樓胡永芬
如果不是「跨領域」,那會是什麼?郭昭蘭
橫越聲納與容積的隱秘之地郭昭蘭
媒體考掘學:臺灣錄影藝術的開端 石瑞仁, 蔣伯欣
靈光乍現 生活中《一抹》藝術吳垠慧
劉秋兒的豆皮 9月底結束營業吳垠慧
召喚神話—莊普的日常生活及其藝術實踐黃義雄
滲透生活的攝影—陳順築作品中的微觀敘事莊偉慈
2014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生命劇場胡朝聖
與:以關係作出發的美學阮慶岳
「圖抗系」的圖像閱讀郭昭蘭
「動」畫:仿生還是賦靈黃建宏
球體、圓圈與天空蕭淑文
球體陳慧嶠
繞著銀河轉莊昀
丁昶文的時空旅行吳垠慧
行空拉爾斯・科樸索
莊普:捨我其誰的浪漫與倔強孫曉彤
邵婷如的創作 尋求真正的自我覺醒,馬鐵爾.坂本牧子
表面工程法廖建忠
回視著你的風景|閱讀婁燁「人的風景」孫曉彤
劇場與科技的肉身搏擊:劉守曜X姚瑞中,江育瑩
連合島陳怡潔
踏上自我認同之路:關於「疫年日志:恐懼、鬼魂、叛亂、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一展吳嘉瑄
看不見的身體,不安定的檔案:廢墟島上的形骸郭昭蘭
策展論述:為自己做的藝術 秦雅君
從迷走到見證—姚瑞中前蚊子館影像紀事 以屍骸構築的文明林怡秀
割捨的尾巴,維嘉
錄影作為生命敘述的媒體:林俊吉創作的自我對話與轉換 孫松榮, 王柏偉
時空影語的境地開闢:袁廣鳴的錄像藝術之路 孫松榮, 王柏偉
意識想像的發酵與擴張:王俊傑錄影創作的藝術能量,陳沛妤
行為表演、裝置與錄像的模糊交會:從臺灣錄像藝術史書寫中的類型化問題談起王聖閎
遊走在美國與臺灣兩地的錄影藝術:洪素珍的移形片格 孫松榮, 王柏偉
從前適應性進展期到系統成立之初: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臺灣錄像藝術狀況概覽王柏偉
錄影藝術的跨地鍵結:盧明德與郭挹芬的複合媒體創作孫松榮, 王品驊, 王柏偉
反覆追逐未竟的疆界:錄影藝術的臺灣雜誌史江凌青
數為時代之前的臺灣錄影藝術簡史:從裝置、行為表演、雕塑到電影階段的試驗孫松榮
純真的羞恥,活著的死去:關於蘇匯宇個展「鯨魚集體自殺」吳嘉瑄
迷走廢墟之中,見證現實:姚瑞中前蚊子館影像紀事展於威尼斯吳嘉瑄
反藝術與隔代語意:試論梅丁衍創作中的「寫實主義」辯證進路吳宇棠
錄影的微明: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錄影藝術孫松榮, 王柏偉
從藝術到文化:姚瑞中如何打開「萬歲―山水」?王柏偉
尋梅啓事:1976-2014回顧陳曉朋
AAA亞細亞安那其連線:策展專文吳達坤
推思—由紐約到台灣 薛保瑕
心識地圖:1989-2014薛保瑕抽象藝術展薛保瑕
心識地圖
心識地圖─薛保瑕的心海奇航蕭瓊瑞
陳順築家庭記憶 前進巴黎吳垠慧
佔領第561個小時袁廣鳴
身體與空間的諸種厮磨:從《No.75》重讀王德瑜創作中的「思」與「非思」王聖閎
朱嘉樺:絕不妥協的擇善固執孫曉彤
讓我為你唱首歌|李明維〈聲之綻〉在北京UCCA展出孫曉彤
Just Enjoy It 關於國際科技藝術展「奇幻視界」吳嘉瑄
ONE PIECE ROOM 陳順築個展:回家之路,路迢迢吳嘉瑄
行動:站在自由貿易協定前發生的藝術黃建宏
鯨魚集體自殺 蘇匯宇親子秀吳垠慧
尋梅啟事 用藝術談笑荒誕政治吳垠慧
隱晦的距離:陳明德的「慢風景」李明學
尤里西斯機器─回視湯皇珍 “我去旅行” 十五年湯皇珍
生命的跟隨、複訪與同行: 談林欣怡「復活‧餘地」中展開的活勞動網絡王聖閎
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談劉致宏個展「短篇小說」中的觀看與敘事問題吳嘉瑄
接近真實的取徑|陳敬元的繪畫作品與創作轉向 莊偉慈
化身與轉生的技術,評《復活餘地》,陳代樾
歡迎光臨 ,(不)真實劇場郭昭蘭
當攝影機開啟,我即彼林欣怡
海/邊緣的海──林欣怡個展-復活‧餘地 [高俊宏]李俊賢
藉眾人之口說出自己:談林欣怡個展「復活.餘地」吳嘉瑄
你沒看見我正在跳舞嗎?──關於林欣怡的《復活‧餘地》,郭亮廷
一個未完成的概念圖示—關於徐瑞憲的個展「城市風景」吳嘉瑄
何以我需要一個身體」: 林欣怡「復活.餘地」的割肉剔骨之路 簡子傑
以詩性召喚生命的殘敗與美好|牛俊強作品中的氣質與情感莊偉慈
聲音如何被「觀看」?「造音翻土」展覽中的展示問題吳嘉瑄
棋盤中的藝術——曼.雷如何在台灣超現實?黃建宏
徐瑞憲《城市風景》 看見開發危機吳垠慧
與物同人—占論丁昶文之創作,沈裕昌
誤會的小寫作:關於與藝術作品的相遇陳寬育
碎形・複語・互文:藝術家的藝術家檔案,邱誌勇
從感知的符碼化談何采柔裝置暨戲劇作品《半透明》,許芳慈
漂浮冰咖啡與王建浩個展李明學
徐瑞憲冰冷金屬下的城市風景 ,陳小凌
張立人「戰鬥之城」 1人打全場吳垠慧
關於林欣怡「復活.餘地」陳泰松
創造記憶中場景:關於陳亭君的「日夢之所」系列與何昱達的《24小時檳榔攤》陳寬育
靈魂的白日夢崔惠宇
林煌迪一切遺留的與未來將至的林怡秀
臨界點的美感—吳天章談技藝的祕密陳寬育
請跟隨(蹤)我:誘惑、愛與孿主體代換龔卓軍
李津:年華似水 舊夢如新孫曉彤
李津—人間煙火中的現世寓言孫曉彤
讓生命脈絡成為作品(註1)關於2013「台北美術獎」作品〈五百棵檸檬樹〉吳嘉瑄
關於空間與地方:談許喬彥的「廓」個展吳嘉瑄
公共性的協商:首爾的文化政策與藝術黃建宏
讓生命脈絡成為作品(註1) 關於2013「台北美術獎」作品〈五百棵檸檬樹〉吳嘉瑄
寓言、散焦、挪用:2013台北美術獎的「環境」觀察──以《第三次工業革命》、《民生里民生里》、《500棵檸檬樹》為例,廖育正
在尚未種植的檸檬樹下林怡秀
物的創作動力學:林煌迪個展「後勤」陳譽仁
創傷地誌與市郊旅遊脈絡下的影像凝視:陳正才的「圍城X施工中」郭昭蘭
我或者我們的?從台泰展「理解的尺度」談與東南亞的交流問題吳嘉瑄
隱匿在光暈迷離背後的內在線索|閱讀林昆穎「美好的陌生」孫曉彤
盧明德:植物式的蔓生思維孫曉彤
關於藝術的X檔案林煌迪
發生在時間裡的「感覺」:關於如何(重新)遇見陳怡潔的那些圈圈們秦雅君
親愛的新前衛‧鏡相/幻相|我的創作自述 (I)王福東
親愛的新前衛‧鏡相/幻相|我的創作自述 (II)王福東
雲端上的側寫師—關於王福東的畫皮之術,游原一
裴在美創作自述裴在美
歷史即雪:札幌S-AIR駐村計畫之工作報告丁昶文
當代藝術的兩種路徑:歷史回訪與影像行動龔卓軍
哪吒體─諸種主體詮釋學林欣怡
從七千棵橡樹,到五百棵檸檬樹龔卓軍
林昆穎個展 尋找美好的陌生吳垠慧
沒有焦距的標靶李明學
漫遊在普魯斯特的氣味裡─老巷弄裡的徐瑞憲沈伯丞
進場看戲|談《罪惡之城》的混種風格蕭淑文
台灣當代藝術鍾靈聚萃之地|伊通公園走過25年了 林奇伯
在「伊通25」之後吳垠慧
卡漫系譜的文化意義與色彩象徵|陳怡潔個展「懸置在速度的表面」莊偉慈
從美術館到畫廊的位移:石晉華「指月錄」個展關於再現與收藏的問題吳嘉瑄
老漫畫變同心圓... 陳怡潔懸置速度表面吳垠慧
半透明何采柔
引用姿態.虛境神入龔卓軍
無臉男的旅程:兩個身體—關於吳政璋的台灣「美景」系列陳寬育
紀錄片/非虛構劇情片:《殺戮重組》的歷史真實,余素慧
藝術做為解放的力量|張宏圖作品中的符號與反符號莊偉慈
影像與舞台細節之間的游移觀看:無人劇場〈罪惡之城〉的觀察吳嘉瑄
國際趨勢能否在地化?2013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觀察吳嘉瑄
以小搏大的方式:「NG羅曼史」展覽中的抗殖問題吳嘉瑄
商業交易中的現成物|王俊傑的空間物件與物件影像黃建宏
藝術家如何碰到影像?工廠影像與無意義關係黃建宏
「說不」便是積極抵抗的起點:關於藝術工作現場的內在傷害王聖閎
用我的〈〉交換你的〈〉李依樺
世界如何成為散文?黃建宏
從那之後,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寫給伊通公園25週年孫曉彤
第12屆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計畫孫曉彤
賴純純:我的生命‧我的原鄉孫曉彤
詮釋,生產與在地文化症狀-關於北美館的策展典藏 陳泰松
種子計畫IV –思維形式的發芽李明學
2013 臺北美術獎展覽評介—關於行動與影像陳泰松
想像不在他方:2013關渡藝術節—亞洲巡弋 林怡秀
自粼粼波光中回望島嶼土地:賴純純「心.脈絡」個展吳嘉瑄
格蘭菲迪駐村觀感陳怡潔
怪獸如今更加清晰地現形了麼?—關於2012台北雙年展陳寬育
該繼續亞洲,或者揚棄?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返常」吳嘉瑄
友誼交換式勞動的兩面性:談「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及其推進王聖閎
作為幻影的「亞洲」,或作為媒介的「亞洲」:2013年關渡藝術節「亞洲巡弋」觀察王聖閎
遺落島嶼的人—關於Flares陳泰松
策展論述:斜面連結─典藏展實驗計畫|我在中山劉公館秦雅君
人群系譜學的可能性? 黃建宏
脫胎換骨—台灣當代藝術發展概況姚瑞中
想_為_你_溶解_世界_之_時李明學
一種迷人的質地─閱讀莊昀「想你時世界為之溶解」孫曉彤
石晉華:婆娑世界的行路人孫曉彤
過時中的程式身體、時間微分圖層之節奏分析林欣怡
機械、工具與操演|劉瀚之「原地散步」中的心理小劇場莊偉慈
浪漫地以身體測量並展示著今日的(藝術)世界:關於石晉華那些30年以來的新舊作吳嘉瑄
個體化議題的探測:關於「風險社會」聯展吳嘉瑄
田野調查,一個當代藝術實踐方法論的初步探問王聖閎
從偶像製造到團隊作戰:淺談近期台灣當代藝術生產與合作模式的一些問題王聖閎
廢墟中的說書人郭昭蘭
陳慧嶠,陰柔的火鶴!王福東
林明弘,一束移動的光!王福東
擺盪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知識圖景王聖閎
首次華人藝術家個展 陳界仁勞工圖像 前進盧森堡吳垠慧
想你時世界為之溶解 莊昀編織小宇宙吳垠慧
李明維,他深深撞擊著不同文化人士的心靈!王福東
薛保瑕:生命裡的絕對之境孫曉彤
想你時世界為之溶解—關於莊昀楊索
藝術家靠勞動互助撐下去 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吳垠慧
意淫式的交往關係:劉瀚之個展「原地散步」吳嘉瑄
第一幕 ACT ONE何采柔
遁入藝術家的逃逸時光—關於廖震平個展「那裡開始是風景」陳寬育
語言言語的語言 李明學
人類學家式的生命記錄:談「新作輯:牛俊強╳羅智信創作計劃」一展吳嘉瑄
藝術家的考察工作:關於「餐桌上的未來—家與藝術家」聯展吳嘉瑄
在過剩的藝術家生產線之外,我們還能擁有什麼?王聖閎
繪畫、空間和紙張的無限可能—劉文瑄的畫/紙莊偉慈
有那麼點不一樣:從李基宏伊通個展談我對版畫的最初幾個特別印象陳曉朋
李基宏「過時」,做工興味濃,洪瑞薇
李基宏 體驗有厚度的時間吳垠慧
運動的身體文化景觀 — 從「動見」展看運動的多重意涵陳寬育
陳順築 有點年紀有點孩子氣,趙敘廷
是否工作過量?廢墟影像吸睛,陳小凌
將情感與政治意象重疊的紀念物陳寬育
減法事件‧介系共存‧匿名觀點林欣怡
王德瑜:相信你所感覺的孫曉彤
孌主體與泛靈論的世界龔卓軍
超工作的逆襲.活勞動的挑戰──在現代主義美學的外邊龔卓軍
藝術是在世界的延伸中建立的–莊昀的兩極世界
朱文海
玩藝文學節—作家與藝術家配對吳垠慧
活勞動.新裝配─關於「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的二三事龔卓軍
不斷製造的辯證關係:賴志盛個展「即刻」吳嘉瑄
一種關於未來的救贖:談梅丁衍個展「台灣之光」吳嘉瑄
蒙太奇下的人民黃建宏
為了等候______的到來,焚而不毀:蘇育賢「花山牆」短評王聖閎
「海市蜃樓」藝術行動:現代性幽靈的顯影郭昭蘭
不是在冷戰前線|關於邱昭財的《疲軟世界:M16 & AK47》簡子傑
【劇場裡的設計師】不安分的跨界游擊—專訪視覺藝術家何采柔,詹傑
為了「李基宏個展:過時」來自藝術家的策展人們王聖閎, 秦雅君, 簡子傑
模糊了邊境 賴志盛個展「即刻」吳垠慧
邊境,當它變成一個軟體程式-關於賴志盛的《即刻》陳泰松
邱亞才:用畫筆寫小說的藝術家孫曉彤
從普世主義的媒介性到自我履行的身(聲)體檔案:傾聽楊嘉輝(Samson Young)的聲音郭昭蘭
策展專文:動見胡朝聖
圖像與身體的指涉性問題,兼論幾種展演性的類型王柏偉
在影像裡消失的他者與未來—關於賴志盛的《即刻》 秦雅君
聆聽我們在此遭遇的異托邦——談侯淑姿的《我們在此相遇》陳泰松
一層撕不下來的南寶樹脂—關於杜偉創作裡的時空黏著秦雅君
國家遺跡的拾荒者 -關於梅丁衍的「台灣之光」陳泰松
Yin-Ju Chen's One Universe, One God, One Nation,Rebecca Vickers
沙漠才是我們的故鄉──卡夫卡.動物.藝術家龔卓軍
境界‧動能薛保瑕
非零點薛保瑕
境界.動能──2013薛保瑕個展蕭瓊瑞
虛擬的自我對戰─兼論薛保瑕《非零點》個展新作王嘉驥
關於劉秋兒的抗體系陳泰松
關於劉秋兒的抗體系陳泰松
出入黨國百慕達的航具-談蔡海如的《偏航探痙》陳泰松
從劉秋兒到港都好男兒 ─「圖抗系」/台南「東門美術館」李俊賢
是你嗎?給擦身而過的愛洛斯郭心芯
Nothing is Something創作理念黃柏皓
于彭:似真似幻,是人間孫曉彤
鄭詩雋:暫時忘我的遊戲張晴文
「2010-2011 台北數位藝術獎 動態影像類作品回顧」觀察王聖閎
隱匿的窺看|范揚宗「泳池」系列的繪畫視角莊偉慈
靜候西方與國家的到來:蘇育賢「花山牆」個展中的政治性問題吳嘉瑄
影像、行動,以及藝術機制的聖像化邏輯王聖閎
從超越性身體到媒介化身體─關於漢斯・貝爾亭的「身體-圖像」論延伸王聖閎
Picnic 錄像作品 影音全文廖祈羽
何采柔 繪畫豐富了我的世界,U+優家畫報
In Moving, One Discovers the Cultural Veins beneath the Video Art of Taiwanese Artist Yuan Goang-ming 黃舒屏
圖像化空間、時間化空間與空間化的空間:王德瑜《No. 72》中的內/外問題王柏偉
吃口香糖、落漆、然後到LV─藝術家陳松志的「暗能量」之旅李俊賢
真真袁廣鳴
精疲力竭中,小碎步前行 記《春之祭》與《穆勒咖啡館》龔卓軍
張立人拼湊 一本藝術家的書吳垠慧
獨立策展人是「主奴一體」的悲歌? 呂佩怡
伊通生活空間 個展自述楊世芝
卸下文化包袱的新山水生產形式王咏琳
比毀壞更為荒涼的現代風景王咏琳
方陣之間的引舞人──吳季璁牽繫影與舞的線索王咏琳
透過影像詮釋水墨「格物致知」的內在法則|吳季璁作品觀察王咏琳
感.知空間|王德瑜個展「No.72」莊偉慈
打開形色交疊的空間:曲德義「形形色色」個展吳嘉瑄
鄉民生活病徵版:李柏廷個展「具體而微」吳嘉瑄
你可以看見自己的臉,卻無法看見正在看自己的臉的眼睛:陶亞倫《消失的主體》中的影像與觀察者問題王柏偉
調查蚊子館 姚瑞中獲集群藝術獎吳垠慧
In top form巴諾亞
觸覺取代視覺 王德瑜五彩軟雕塑 有療癒感吳垠慧
曲德義的形形色色 抽象撞擊吳垠慧
三校Observation台灣新媒體藝術觀察前一章:平平是亞洲…… 王咏琳
一部錄像藝術的材質實驗史王咏琳
作品內容飛翔在藝術形式的翅膀上|談周育正的計畫式作品王咏琳
當代策展之徵狀及其困境呂佩怡
袁廣鳴:退行的鏡頭與黯滅的影像楊凱麟
與藝術家溝通的遊戲規則:饒加恩「Shortcut」個展吳嘉瑄
Wang Te-Yu: Balloon Art Inspired by Aliens,辛蒂.布莱克
在現代性的破滅幻象,與影像行動的考掘之後王聖閎
平行的真實 — 張立人〈異國魔法師〉中的身分與認同莊偉慈
L69-回擲向年輕世代創作者的聲音問題王咏琳
是什麼讓藝評寫作仍然是件值得投入的事?王聖閎
設計與形象,或:「我」為什麼需要設計「自我」?王柏偉
第八屆台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翁笑雨
畫地圖的人-色面與線條交織的自我座標,張素雯
陳怡潔高雅婷雙個展 剖析七年級集體記憶吳垠慧
在墨爾本。一個台灣藝術家,吳書萱
反身創作的時刻:921、88、311…之後黃建宏
一場有關城市的早熟性展示:「城市魅感」(Urban Synesthesia) 展,楊成瀚
屏幕與山牆上的光:建築投影與陳怡潔的創作跨域經驗陳寬育
〈亂倫博物館〉的慾望與禁制問題陳寬育
設計運動明星,或運動明星的自我設計陳寬育
擬像的世界「真真:當代超常經驗」聯展吳嘉瑄
角色綜藝化的表演作為一種自我形象設計
作者的聖像化與隱性擴權:從葛羅伊斯的「自我設計」談起王聖閎
吳東龍畫達芙鎮 成了抽象線條吳垠慧
曲德益: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孫曉彤
真真、當代超常經驗和藝術家們吳宇棠
除了連署之外,用音樂反核王咏琳
作為旁觀者:王雅慧「遙遠的與鄰近的那些事物」個展吳嘉瑄
一種關於美術館角色與作為的想像:羅智信的〈漂流城市〉吳嘉瑄
駐足影像之前,及其不滿:重看沈昭良的「幻影現實」王聖閎
生命的展示形式與其減損:關於「我叫小黑」的爭議王聖閎
林平:生命最好的樣子孫曉彤
閱讀無限循環|張暉明個展「∞」莊偉慈
不可感測的時間閱讀—張暉明個展「∞」王咏琳
戴翰泓:木工詩人 哲學藝術家,王若鈞
關係場域丁昶文
雙引號裡的『台灣館』呂佩怡
關於 疲軟世界—兵器邱昭財
水火木金土─「伊通生活空間」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王嘉驥
陳界仁《幸福大廈I》開啟的問題黃建宏
陳贊雲:看見那座生命的神殿孫曉彤
一場關於真實的假設及其痕跡──吳季璁的微觀詩意林怡秀
「當空間成為事件——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部署」座談會紀錄吳瑪悧, 李俊賢, 王品驊, 蔣伯欣, 黃海鳴
「美樂地」的邊境先鋒 ──論賴純純的材質美學 王嘉驥
獨立才是一切|陳慧嶠談伊通公園的硬頸精神 莊偉慈
燃燒青春與革命熱情的實踐精神─賴純純和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高愷珮
重省台灣現代藝術精神|莊普與「異度空間」、「超度空間」莊偉慈
被壟斷的知識,與台灣館的再現性神話[1]王聖閎
雙年展作為方法?2012台北雙年展觀察王聖閎
侵犯藝術:會田誠的徒然紀念館黃建宏
夢想與災難:這是我們努力的未來嗎?2012年鳳甲台灣錄像雙年展憂鬱的進步策展論述郭昭蘭
策展專文:虛山幻水裡的心象世界胡朝聖
藝瘠之壤的活水—侯王淑昭、李錦季與春之藝廊王品驊, 高愷珮
開放組態.殘響電影:論陳界仁的《幸福大廈I:開放場景》龔卓軍
當空間成為事件—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部署王品驊
張暉明錄像裝置 《Leaves》探索生死吳垠慧
被想像的國際潮流綁架呂佩怡
輕與重《空的記憶》一場關於生命的復活與甦醒之事蕭淑文
當代藝術檔案的拾穗者—從物件到雲端林怡秀
在記憶之前 (BEFORE MEMORY) 創作論述袁廣鳴
四季遊蹤─陳順築,李威儀
突圍與辨證:莊普《斜角上遇馬遠》中的美學與精神莊偉慈
熱心冷眼|張照堂的生活與攝影哲學莊偉慈
崔惠宇與空間的對話崔惠宇
斜角上遇馬遠|2012莊普個展,大趨勢畫廊
尋找日常化與標準化的陌生感|丁建中的〈日常樂隊〉與〈幽蕩之堂〉莊偉慈
那些被丟進字紙簍裡的史與評:〈失控的迴圈〉後記王聖閎
旁觀,或轉入抗爭生命的藝術|從以雙年展為名的集結平台談起王聖閎
在漫長的等候間再稍待片刻|評蘇匯宇個展王咏琳
Make Them Visible──關於王雅慧【遙遠的與鄰近的那些事物】吳宇棠
策展論述:當空間成為事件|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部署王品驊
我一整晚都在數羊蕭筑方
洪藝真個展 重現工作室最後景象吳垠慧
動能現場薛保瑕
冰冷機械徐瑞憲溫暖的生命回憶吳垠慧
對正統的挑釁|姚瑞中「萬歲/山水」中的政治寓意莊偉慈
塞回美術館黑盒子的大怪獸:2012 台北雙年展社會契約論,蘇盈如
即興的走音—楊世芝的私水墨朱貽安
縫入當下:關於莊昀的創作黃義雄
行動繪畫在當代|謝牧歧的「山道寫生」莊偉慈
畫布與色彩間的平行宇宙──王璽安的觀念繪畫王咏琳
將難以迴避的宿命美學化—陳瀅如談〈透納檔案〉與〈共登世界大同之境〉陳寬育
意義來自於把隱藏的結構掀開—許家維談〈鐵甲元帥〉陳寬育
覆蓋,一段心理旅行的奇異時光—關於牛俊強cover個展陳寬育
感覺到而未經辨認的:羅智信的”戲物”林欣怡
得一張圖會喜悅? 李民中肖像計畫 領悟施與受吳垠慧
李民中:天堂就在這裡,就是現在孫曉彤
肖像計畫李維菁
Double Flame of Art: Chen Hui-chiao高志仁
朝向電視的荒漠|蘇匯宇個展「稍待片刻」莊偉慈
那些藝術航道上的幽微路標:關於「心動EMU」展的網絡連結問題王聖閎
概念引擎・就地組裝:從自我反觀到惡性機器王聖閎
Cover不住的「心交」黃建宏
如果動漫是一種風景?佛蘭肯斯坦之「萌」黃建宏
稍待片刻創作自述蘇匯宇
加速的末日預想陳寬育
閣樓—寶藏巖國際青年會所蕭淑文
2012台北雙年展參展作品,安森 . 法蘭克
洪東祿:當凝視生命時,我們看見什麼?孫曉彤
與「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距離|「騷莎就是醬」邵樂人個展吳嘉瑄
隱形:看不見的藝術1957-2012游崴
〈書評〉寫給小宇宙世代的追夢策略:用對熱血,人生就定位,吳宗昇
A Big Name Rises Again: Chen Cheng-po高志仁
騷莎與生活的模糊分際|邵樂人個展「騷莎就是醬」莊偉慈
美感(或者,感性)| Aesthetic (or Sensible)王聖閎
泅泳在無限迫近的感性徒勞裡:關於鄧兆旻王聖閎
關於「創造力保證書」的無限想像──豪華朗機工《福》個展計畫王咏琳
四種對於時代的反思,今晚你要哪一道?──《四不像-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畫》王咏琳
CGM的肉身噪音:黑狼那卡西的革命魂黃建宏
食物→節奏→性 全扯得上關係|跳騷莎像談戀愛 邵樂人最知道吳垠慧
人‧獸‧風景─黃海欣、林彥瑋、林煒翔三人繪畫展王嘉驥
邵樂人個展/跳著騷莎舞 吃著騷莎醬周美惠
史上第一那恰達邵樂人
隱遁,解離,以及歪斜 關於林煌迪2012年個展「類聚樣本」簡子傑
當藝術擁抱生命經驗|牛俊強個展「cover」莊偉慈
失控的迴圈,與不再有耐心的藝術世界王聖閎
諸眾現身之處:當代藝術自學與批判之必要黃建宏
從世界到花園的繪圖術:談邱志傑的能量敘事黃建宏
「他」是(藝術家)戴翰泓秦雅君
江湖和江湖以外 林煌迪2012年個展「類聚樣本」張晴文
識別林煌迪游崴
不可見 / 可見:探討《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之力量呂佩怡
廢木風景 陳松志瞥見微弱美感吳垠慧
不要瞎熱血 林奇伯點撥小宇宙世代吳垠慧
洪東祿帶著小紅 想被看見又抹去吳垠慧
「魔幻」20年 走出悲觀陰影 探訪廢墟遺址 連建興畫生命無常吳垠慧
阿凡達?連建興超現實夢境,陳小凌
在死亡之前|湯皇珍〈旅行十:墓誌銘-前置〉中的翅膀王柏偉
2012 陳松志個展 陳松志
李民中和他的肖像畫計畫簡丹
The Context of Story, A Portrait of Face Book 故事的脈絡;臉書的肖像沈伯丞
阿中‧肖像計畫‧讚 ──正視李民中的肖像計畫李俊賢
關於人的故事,關於情感的祕密,李依依
藝術界的神鬼戰士—李民中肖像計畫2011,黃厚生
一種臥底身分:當代藝術家的生存之道蘇孟鴻
自由精神捍衛者-賴純純,朱惠芬
物質製造者-莊普,朱惠芬
陳慧嶠:用前衛藝術,道出堅韌裡的溫柔。 ,徐孟真, 許岑竹
玻璃櫥窗外—四名女性藝術家的卅年勞動史陳韋臻
以平淡冶煉澆鑄的影像之詩:林冠名王聖閎
藝術如何回應世界?|第十三屆文件展作品選介莊偉慈
重新面對創作的無畏之力──新店男孩《生活的決心》王咏琳
你以為從不能被交易的那些──《未來事件交易所》王咏琳
溝通的籌碼:論豪華朗機工的「菌擊式」策展《福》黃建宏
嚴謹又抒情 曲德義加減搞抽象吳垠慧
跨域的想像,想像的跨域|盧明德繪畫中的文化意象吳嘉瑄
黃致陽︰尋找那片水草豐美之地孫曉彤
戴達勒斯的反撲—論侯怡亭的「經驗視角」,楊成瀚
飛碟型錄和可棄式油箱—關於林煌迪的創作陳寬育
藝外雜誌5月專輯|身體,情慾,親密關係王柏偉
自體生產‧生產自體|將淫穢、無用與剩餘物混為團塊的感性展示王聖閎
情色的空間與愛的身體|王俊傑「若絲計畫」系列與曾御欽〈絮語分鏡〉中的片段化軀體王柏偉
親密性情感與公眾的凝視|黃華真、林冠名與牛俊強的藝術轉換陳寬育
人造山水/萬壽無疆林怡秀
藝術是一場捲動的遊戲林奇伯
我有時很無聊就只是亂塗亂抹[1]的一直畫一直畫進去…—戲遊李民中的油彩星球,黃志偉
抵抗的美學|阿爾弗多.加爾於柏林舉辦大型個展莊偉慈
無名之眾的影像迴圈:談〈完美嫌疑犯〉的非人化處理王聖閎
悠游於指間的漫述—劉文瑄個展「看不見的光」李依樺
明知也許無用,卻仍要為之的姿態──《不頑之抗》王咏琳
消費影像裡的哀傷預感:廖祈羽的〈早安〉與〈小心〉陳譽仁
虛空作為一種創作的形式李維菁
關於生命事件的複數|走近陳萬仁+林冠名蕭淑文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藝術世界、藝術體制理論王聖閎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感知 王柏偉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藝術家自述 徐建宇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食物與吃 陳寬育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廢墟,劉季易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五)|藝術節王柏偉
ONE PIECE ROOM – 6|陳慧嶠吳嘉瑄
當代科技,古典靈魂—新銳藝術家吳季璁林奇伯
莊普︰低限的語言,感性的敘事孫曉彤
晶體內的日常影像林怡秀
一朵不由自主的雲|談陳慧嶠「樹上的雲」個展蕭淑文
旅行十/墓誌銘─前置湯皇珍
與崩解消失隔離力量的搏鬥或和解—試分析陳順築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殘念的風景」個展黃海鳴
召喚記憶|廖震平的無人風景莊偉慈
繪畫行動中的自我還原:談「○度平面」展覽計畫王聖閎
麋鹿之歌劉淑美
凝結的身影 ── 說話,阿美,江敏甄
創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創作─造形藝術研究所校友侯怡亭
關於魂魄的諸種樣態:【離魂症,幻影神遊者】王柏偉, 王咏琳
談橫田進(Susumu Yokota) 專輯中的花鳥畫寫意精神王咏琳
《越酷東京》,「越」過了什麼?王咏琳
整個文明的黑暗與對現代生活的反思─《虹光‧掠影‧當代韓國展》王咏琳
「未來」,它永遠不以一種你在等待的方式出現王咏琳
法國當代媒體藝術現況:「過去不過去」(le passé qui ne passe pas)的時代精神王咏琳
生命中不斷交錯的心靈光纖王咏琳
我認為我是藝術家──帶著一百萬伏特電力的明和電機王咏琳
我們流進彼此的血液,透過彼此觀視自己|渾變台日交流展 王咏琳
一朵從水泥縫隙中長出的小巧鮮花──評鄭亭亭個展王咏琳
Snow Falls in Rain王咏琳
「流移的戰鬥基地」—2001~2010年台灣具影響力的十個展覽王咏琳
寄情於荒誕中,一場關於感官慾望的彩排演練王咏琳
從旁觀、移魂,到附體的短暫幻夢,談王琬瑜攝影作品王咏琳
一場如同社會浩劫的都市造山運動—鄭安齊個展「塵埃碎屑王咏琳
第一個十年─從容邁開步伐的國際貨櫃藝術節 王咏琳
A whisper fate─評李心潔個展《吟》 王咏琳
一片綴以具象的美麗虛幻風景─王璽安個展《深邃的盒子》王咏琳
聲音的諸種樣態—評張永達個展《相對感度》王咏琳
台灣!台灣!朱駿騰個展「我叫小黑」吳嘉瑄
踏入禁忌的國度—張乾琦「脫北者」、「在緬甸的日子」個展吳嘉瑄
人會成長而回憶已不在—林冠名「STAR」個展吳嘉瑄
小空間裡的巨星 STAR-林冠名個展
劉慶堂:伊通,我的人生道場孫曉彤
梅杜莎的領地:試論陳順築「殘念的風景」陳泰松
走一條人煙稀少的熱情路—雕塑藝術家王志文林奇伯
時間與恆星林怡秀
事件簿二三事郭心芯
這裡面有很多動人的故事……關於收藏蔡國強的作品李依樺
這裡只招待朋友 「伊通公園」裡的「伊通生活」 張至維
膺品是否也有靈光?|瑞典現代美術館舉辦馬塞爾.杜象展莊偉慈
對好市長進行究責的必要性:新自由主義的真偽問題黃建宏
壓力鍋內的殘餘劇場黃建宏
剩餘的生命.剩餘的時間:閱讀與翻譯《現在之外》龔卓軍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關於姚瑞中的《萬歲山水》馮博一
呈現幸福與感傷 廖祈羽角色扮演吳垠慧
林冠名錄像展 「明星老爸」主演吳垠慧
林煒翔繪畫創作簡述林煒翔
一條遙遠又私密的線蔡海如
影像的麻痺與明星魅力—藝術家林冠名專訪陳寬育
梅丁衍:從來不曾消逝的孫曉彤
白色交響—追憶台灣極簡宗師林壽宇吳垠慧
超越悲劇—陳萬仁個展「去你的未來」吳嘉瑄
流動於秩序之間的…李政勳「所以我們不停散步」個展吳嘉瑄
凝視謎樣的夜晚—「夜越台北」大衛.維貝克個展吳嘉瑄
現實終將被虛幻佔領—陳敬元「Staggering Matter」個展吳嘉瑄
樹上的雲 陳慧嶠
「舊」媒體帶來的「新」視覺──淺談「視覺眩暈」媒體藝術展賴駿杰
聲音的昇華──在祭典之後漫談LSF56 賴駿杰
王俊傑與北藝大「超領域媒體實驗室」 將創作與資源做跨領域的整合,是未來必然走的路吳嘉瑄
廢墟中的光雕塑——閱讀丁建中的〈空屋〉系列陳寬育
漢字的眾聲喧嘩|第二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大陸當代藝術展莊偉慈
影像魂.身體痕:關於《南進台灣》的非帝國凝視 龔卓軍
時延與微感覺:懸置於一九八○年代的兩個未來美學思想命題 龔卓軍
眾弦俱寂,你是唯一的高音─試析林壽宇(1933-2011)謝佩霓
敬悼 追思林壽宇師莊普
Herman Kolgen—微氣候.影音撞擊林怡秀
陳萬仁去你的未來 錄像反映生活吳垠慧
林壽宇生平概述(1933-2011)吳垠慧
范姜明道:我要的就是隨遇而安孫曉彤
從作品《No.70》略論王德瑜近作的兩種感受格式調理吳宇棠
撿拾生命記憶的斷片—陳順築「殘念的風景」個展吳嘉瑄
往返於視覺迴圈的暈眩—劉文瑄個展「我無法告訴你」吳嘉瑄
由一個個的種子開始,蔓延成希望─范姜明道個展「重置的物件序列」吳嘉瑄
信仰是幻滅的開始—劉玗與吳思嶔合作計畫展「兩個末日」吳嘉瑄
以歷史之眼觀悟生命—郝量首次個展「窠影記」 吳嘉瑄
看錯了!? ——談2011台灣Geisai「台開賞」之疑似抄襲事件賴駿杰
拆開來瞧瞧──論「艾未未‧缺席」展之積極意義賴駿杰
人造風景‧自然鄉愁——林銓居個展「風景故鄉好」賴駿杰
附著與牽絆|告別「父之觀看」的撿拾攝影術黃建宏
見所未見,從考古到測量林怡秀
我要的和我不要的李維菁
疲軟的逆襲:關於邱昭財的「疲軟世界」王聖閎
台灣極簡主義宗師 林壽宇走了吳垠慧
極簡主義大師 林壽宇79歲辭世周美惠
視覺眩暈─台灣媒體藝術六人展: 策展專文王嘉驥
召喚「此曾在」之真實|沈昭良與他的攝影旅程莊偉慈
關於「光影‧鏡頭之外」,以及張照堂的影像劄記王聖閎
獨立精神的方法學─政治退場的白盒與櫥窗林宜寬
軌跡與裝置:顧世勇《時空封包》中「舊物」的兩個面向王柏偉
Ticket to art巴諾亞
黑暗的清澈—袁廣鳴談2011個展「在記憶之前」高子衿
越域,真的越域了嗎? | 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吳嘉瑄
來自意志末梢的溫熱感 | 黃華真個展「蜂蜜色的路上」吳嘉瑄
從L54談聲音藝術的宿命——在成為光的祭獻之後賴駿杰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四)|旅行 陳寬育
童話機器,未來人民陳泰松
一個戳記一整個世界郭心芯
誰是發言主體?吳瑪悧訪談紀要王品驊
現實與虛幻的困惑 ,Jacques HAN
青春力量大—當代藝術團體萬德男孩林奇伯
寄情於荒誕中,一場關於感官慾望的彩排演練王咏琳
重返渾沌之餌—評台北當代館reactive platform展郭昭蘭
在記憶之前 展出作品短述袁廣鳴
Thanks for the Memories – The Remnant Vision: Solo Exhibition by Chen Shun-Chu at MOCA蘇珊
非敘事的隱喻─陳建榮「A棟」個展高子衿
在卡通的冷靜與熱情之間—新銳藝術家陳怡潔林奇伯
陳建榮 杜撰不具定冠詞的空間藍圖,吳靖雯
劉世芬:我的祂真的很酷孫曉彤
技術科學與藝術的數位革命:柏林超媒體藝術節觀察王柏偉
系統、模控學與聲音跨域:超響2011觀察王柏偉
作為「脈絡」的亞洲與作為「議題」的亞洲:《M型思惟:2011亞洲藝術雙年展》中的亞洲論述問題 王柏偉
不安定的理由 | 袁廣鳴「在記憶之前」個展吳嘉瑄
用自己的步伐走古人走過的路 | 袁旃的「人生七十正開始」吳嘉瑄
非入之境 | 黃可維「後樂園」個展吳嘉瑄
裂解的風景、振顫的眼:讀王璽安的「繪畫—物件」王聖閎
銘刻記憶座標-陳順築「迢迢路」系列
Create to Discover: Page Tsou高志仁
試論袁廣鳴錄像作品中的影像迴路,胡慧如
無重力速度中的神遊者─凝滯與空虛的《在記憶之前》,邱誌勇
他們在你我之間:格蘭菲迪駐村2011劉文瑄
看見正在跌落的聲音:評「情欲幾何─陳慧嶠個展」秦雅君
行動的力量所在:姚瑞中與「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呂佩怡
焦點展覽 「美好」的樣子 | 顧世勇「時空封包」個展吳嘉瑄
夾縫中,我們需要更多想像力吳嘉瑄
裸露猥褻的狂歡 | 余政達個展「OURS KARAOKE」吳嘉瑄
移動中的微型城市:關於桑久保亮太的《十度感傷》王聖閎
單獨者的行動:從葉偉立的《勘誤》談起,邱俊達
跨時空對質: 顧世勇的《時空封包》陳蕉
揭開曖昧的臨界點—當代藝術家吳天章林奇伯
看影像敘事─《時空敘事》裏枝微末節的瑣事蕭淑文
臺北世界設計大展設計交鋒展-進化胡朝聖
失敗現代性林宏璋
失落社會的社會行動 張美陵
逝去中的風景 袁廣鳴躍生死吳垠慧
一種惴惴不安的憂懼──論袁廣鳴的錄影藝術王嘉驥
時間、記憶與漫長的告別:袁廣鳴《在記憶之前》個展王柏偉
在記憶之前 個展自述袁廣鳴
大眾媒體與個體:許哲瑜《無姓之人》中的溝通結構問題王柏偉
關於「疲軟世界」邱昭財
互動機制下的玩具情境邱昭財
「台灣文創大戲」之前傳:再見(,)華山!賴駿杰
被艾未未推向真實的我們賴駿杰
哀豔繾綣而凋零 司徒強逝世吳垠慧
跨域:後現代之後與藝術的未來王柏偉
在現代主義的歡樂之後王柏偉
群聚生成的競爭模式:王鼎曄的《人-人:關係之於生存》王柏偉
災難、風險與藝術王柏偉
說故事的人 | 法國「時空敘事」當代錄像展吳嘉瑄
創作的理由 | 吳其育個展「蒼蠅疤:一萬個存在」吳嘉瑄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吳嘉瑄
我們,以及她們的化妝舞會王咏琳
哪個「真」的倫理 從「百人夢遊」談起陳泰松
流動的世界—當代諸眾的鄉愁林怡秀
即便現在,無以明之,無形不在郭心芯
人子走不完的歸鄉路—當代藝術家陳順築林奇伯
連建興:廢墟深處的稀微幽光孫曉彤
極限片計畫A之中華民國頌 劉世芬個展吳嘉瑄
一場心火李維菁
陳慧嶠 情欲幾何孫曉彤
乒乓球星座 幾何圖形暗藏情欲 周美惠
公共藝術,革誰的命?蕭淑文
誰攪亂一池春水蕭淑文
自由小屋計畫 第二站 東明聊天室蕭有志
光影變化論李暉王柏偉
極限片計畫 劉世芬狂蒐300郵戳吳垠慧
排列乒乓球 陳慧嶠探星座特質吳垠慧
不管生命再怎麼荒蕪,陳慧嶠的「情欲幾何」簡子傑
在那些點點之間—閱讀陳慧嶠的「情欲幾何」孫曉彤
Driven: Chen Chun-hao’s new works巴諾亞
情欲幾何-陳慧嶠個展,大趨勢畫廊
情欲幾何 陳慧嶠
40萬根釘法 代替古人筆法 蚊釘山水 陳浚豪臨摹《早春圖》吳垠慧
俄羅斯方塊莊昀
“回憶”Mosquera皇宮內的聯展莊昀
紅唇|裝置作品洪素珍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之還是不得不從「雙盲」講起秦雅君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廖建忠.李基宏.賴志盛秦雅君
陳建榮:似是而非地改寫空間張晴文
我媽與四隻狗的故事 | 黃博志個展「清水里147號」吳嘉瑄
宮津先生的美好嗜好 | 一位工薪族的當代藝術收藏展吳嘉瑄
擾動過後的感知 | 王建浩個展「生活指南」吳嘉瑄
藝術家最迫切的問題 | 周育正個展「虹牌油漆」吳嘉瑄
ONE PIECE ROOM – 4 | 林玉婷吳嘉瑄
套層女相之「署謎」:逗留在動物性與媒體性之間的侯怡亭黃建宏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一項關係於「李基宏個展」的寫作行動秦雅君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一項關係於「廖建忠個展」的寫作行動秦雅君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一項關係於「賴志盛個展」的寫作行動秦雅君
愛與死的委婉揭露—藝術家王俊傑林奇伯
涂維政:在際遇中保持信仰孫曉彤
以單子碎片看《悲情城市》的文件化:等待的零度時刻與無人稱的記憶黃建宏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之國家氧的《Arther》秦雅君
現-場與「姚仲涵轉換」:記《雷射-日光燈-聲響表演(LLSP)》的一次中斷王柏偉
糾結:數位時代的群聚生成王柏偉
就是現在,讓我們就在這裡起舞吧:黃甯與舞蹈生態系雙個展王柏偉
太陽與閃電: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主題館觀察王柏偉
創作自述陳萬仁
在平滑的表面之下:關於黃華真的繪畫近作王聖閎
ONE PIECE ROOM – 3 | 吳天章吳嘉瑄
逼視「時間」的本質—錄像藝術家袁廣鳴林奇伯
陳曉朋:世界上有什麼是抽象的?張晴文
如何幻化一座迷霧森林:論當代台灣三件錄像裝置作品中的沈浸策略王柏偉
「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呂佩怡
主體的和解與分解:袁慧莉的塊狀山水,何乏筆
他,一個安靜的猴囝仔—試讀周珠旺的作品簡丹
重回洞窟 個展自述湯皇珍
吳天章《孌》影像美學vs.人類原始情慾 異域和光陰的再敘事陳朝興
走出行列,想像著一種偏行的可能:關於「向日葵反核遊行」的隨想陳泰松
相似的朋友,在圖像裡閃爍郭心芯
聲音水族館:德語區聲音藝術/聲音研究概況王柏偉
後設展覽的未來想像:關於周育正的「虹牌油漆」王聖閎
以凝視召喚的彼時—林冠名「N年後」個展 王咏琳
甜蜜蜜—姚瑞中的當代山水居吳嘉瑄
我所在的某一刻—林冠名個展「N年後」吳嘉瑄
當世界過於喧囂嘈雜時──寫在許哲瑜2010年末個展之後賴駿杰
浮光掠影中的真章-紀嘉華南極極光之旅藝術記行謝佩霓
以「抽象」畫「具象」—李民中的微物大派對 林奇伯
楊世芝︰整體的自在孫曉彤
林煒翔:畫畫就是我的生活張晴文
並置觀《潛•露》游本寬
卡╱動漫世代的批評王柏偉
穿越艾未未——從艾未未事件凝視台灣當代生活的境況賴駿杰
策展專文:藝術在風左右胡朝聖
看蕭筑方的作品陳怡潔
如果在髮廊,一個造ㄒㄧㄥˊ:斐瑟旗艦與莊惠琳的面對面張至維
看陳張莉的「游移」個展簡丹
大眾溝通媒介時代的英雄敘事:Bjørn Melhus的《真人英雄》王柏偉
關鍵字:徒勞王聖閎
ONE PIECE ROOM– 2 | 李政勳吳嘉瑄
六里屯裡的身影—榮榮&映里攝影展吳嘉瑄
藝術家╳藝術家 1+1——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畫吳嘉瑄
素描的素描 Sketching Sketches陳寬育
回憶洪藝真(1971-2011) —一位如純真赤子且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王嘉驥
值得期待的青年藝術家類型—兼懷郭淳與洪藝真的早逝王嘉驥
偶遇李維菁
帶刺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當代藝術家陳慧嶠林奇伯
後民國在哪裡?王柏偉
黃建宏 ╳ 王俊傑對話:物、慾、雜處與影像黃建宏
肉身交託 無路可退——評失聲祭44郭昭蘭
葉偉立攝影創作初探:1995-2011,蔡濟民
當代的冷漠、愛慾與杜象再啓示-關於《若絲計畫:愛與死》 王俊傑
若絲計畫:愛與死王俊傑
藉由不在而無所不在—「照顧計畫」在Treignac秦雅君
得年40歲 藝術家洪藝真 疑過勞猝逝工作室吳垠慧
再問:誰的美術館? 兼談一個被虛假對立的體制現實王聖閎
藝術接龍:玩不同的展覽可能 | 關美館「ONE PIECE ROOM」首檔:李錫奇個展吳嘉瑄
反覆咀嚼的那個片刻光景—「那個時間的風景」聯展吳嘉瑄
藝術與書寫的纏繞式前進—姚瑞中顛覆歷史文本林奇伯
王俊傑:最真實的虛構孫曉彤
許尹齡:只要對自己誠實張晴文
從展覽的政治現實任務,看台灣攝影史的美學共業吳牧青
複體(Complexing body)系列作品創作自述侯怡亭
身體為城,混種機體之視界王咏琳
地方性的解索與再織: 從《渾變》台日交流展的藝術工作倫理談起王聖閎
年輕人的人生比賽—「糟了!是世界奇觀!」聯展吳嘉瑄
寫信給過去的美好—張立人「新朋友–展它的寂寞」個展吳嘉瑄
靜待佳音郭心芯
聲音場景-台灣:2000–2010聲音藝術/音樂的「分立」與「返照」吳牧青
思想行動:一個想像行為的具體痕跡,維列娜‧康拉德
回歸或是突破—從盧明德的創作脈絡閱讀新作「新山海經」孫曉彤
許雨仁:死亡是我最好的朋友孫曉彤
廖堉安:繪畫做為一種怨念的累積張晴文
影響現今聲音藝術作品的八種主要門派簡析 聲音×史觀吳牧青
聲音作為觀念,重省「聲音」的政治性鄭慧華
庇護的回歸:關於幾件構築物的若干想法
陳界仁:邊界中的沉吟杜慶春
北京夜話林昱, 龔卓軍
劉小東:旅行是為了回家孫曉彤
從吞食到一口一口:創作自述 黃薇珉
無用之用 - 豪華朗機工的「菌擊」與「灰塵」張至維
藝術與實驗:Carsten Höller的《蘇摩(SOMA)》王柏偉
告白者的真實話語:談黃華真的「家庭相簿」王聖閎
某個曾經存在的當下:大風景地Ⅲ吳嘉瑄
心靈花園的園丁-何采柔的藝術世界陸蓉之
倪再沁: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孫曉彤
倪再沁—搖擺台灣藝壇30年吳嘉瑄, 孫曉彤
閱讀「豪華朗機工」的關係美學陳永賢
已知的未知 ― 游泳適合複三拍Dot.Dot.Dot林昆穎
從無以名狀的頓挫中走向無邊的汪洋,陳錫文
黃華真:親密是永遠無法到達的距離張晴文
日光域 蕭淑文
旅行的大洋蔥計畫 第四站 蕭有志
陳順築 - 漫長20年的迢迢旅途,走進內心的風景
室內下大雨-個展自述蕭筑方
創作自述蕭筑方
不停連載的藝術人生:李明則張禮豪
失戀藝術家 寫信給30年前寂寞男女吳垠慧
關於魂魄的諸種樣態:【離魂症,幻影神遊者】王柏偉
陳慧嶠&提塔.露比:物件與囈語林怡秀
數到四的邏輯:洪藝真的【錯‧置】王柏偉
陳慧嶠&提塔‧露比雙人展孫曉彤
洪紹裴:點線面之後,還有什麼可能?孫曉彤
世紀開場白 2001~2010陳泰松
吞沒的光景──黃珮如「淺光年」系列張晴文
以莫名之物搭起的建築幻夢─漂浮在許唐瑋創作周邊的幾個問題王聖閎
回視之後,然後繼續前行—陳順築個展「迢迢路」吳垠慧
從富麗堂皇中走向雜草叢生—謝鴻均個展「喧囂敘譜」吳嘉瑄
相簿中、寶貝盒裡那些不曾死去的—黃華真的家庭紀念品吳嘉瑄
當代藝術展覽在都市開發與更新與裡的角色呂佩怡
資訊時代的認知地圖繪製術:陳曉朋《過渡/映射》中的心理機制問題王柏偉
陳曉朋:過渡/映射黃亞紀
國際視野、地方格局: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觀察王柏偉
設計:一個深化文創內涵的主導性概念王柏偉
妮摩姬尼的姿態:媒介與記憶的形式王柏偉
意義批判、意識形態批判與時間批判王柏偉
未被實現的現代性:景美人權園區事件與「政治敏感度」問題王柏偉
走出繪畫的零度:關於游克文 2011年個展新作王聖閎
吳東龍:那些看不膩的顏色和形狀張晴文
台灣當代幾何抽象藝術的變奏,余思穎
A photographic trifecta巴諾亞
曖昧日常中的生活詩學─陳順築攝影系列《迢迢路》 鄭慧華
讀陳順築作品《迢迢路》林志明
用影像道出沒有故事的故事:陳順築張禮豪
反者道之動──試論林伯瑞2010年雕塑展吳宇棠
玫瑰的名字 陳慧嶠
意識著影像現實的(反)美學實踐:論高重黎個展「看時間看」秦雅君
閃光少年說:因為這樣比較有趣!—關於黃彥穎秦雅君
冷門,但卻持續進行中:台灣當代幾何抽象藝術的變奏吳嘉瑄
讓我們安靜地看著藝術家的內省獨白:謝素梅個展「無聲DISCO」吳嘉瑄
古老大陸上,歡樂的困惑與生活矛盾處處:「發現印度」特展吳嘉瑄
用雕刻說故事:楊北辰個展「雕.刻.記.憶」吳嘉瑄
一九八○年代:身體暴動 日常景觀革命前夕的媒體、藝術與社會裝置王品驊
旅行的大洋蔥計畫 第三站 蕭有志
羅智信,感知經驗的模擬美學莊偉慈
王福東|為新世代發聲,陳曼華
錯‧置—2010個展自述洪藝真
Freestyle transformation巴諾亞
創作自述吳曉媛
疏遠的節奏莊普
紙捲塑長牆 劉文瑄翻轉幾何抽象周美惠
台灣當代幾何抽象藝術的變奏:策展專文王嘉驥
文化消費三部曲最終回-《哈奈馬仙之hamlet. b》陳韋臻
夢與奇想翁清賢
風格與認知模式:Tobias Rehberger的《膚淺》王柏偉
一隻失敗的蒼蠅張至維
陳界仁,招魂術與去殖民工程林其蔚
身體、話語到視域的「解索」政治:談余政達的「世界中的世界」個展王聖閎
緊鄰在日常旁側的(小)物件戰術王聖閎
淺光年系列 創作自述黃珮如
關鍵影格 創作自述陳怡潔
張嘉穎:正在開啟的夢境孫曉彤
所有知覺都為記憶:2010關渡雙年展吳嘉瑄
蘇孟鴻:藝術做為一種事業的可能張晴文
死亡場景中的身體影像 陳界仁的創作力場王品驊
與她者交遇,如何可能?|侯淑姿的〈亞洲新娘之歌〉三部曲莊偉慈
精微的筆墨觸及---近觀林壽宇白色系列的筆觸袁慧莉
《我是許涼涼》序文:少女革命與鬼故事楊澤
《我是許涼涼》推薦序:純真之光與暗影朱國珍
History repeating itself巴諾亞
《我是許涼涼》跋文:城市少女學駱以軍
我的格蘭菲迪陳曉朋
書人物:李維菁的許涼涼「少女學」,蘇惠昭
封閉系統與開關迴路:Lawrence Malstaf的《實境觀測台(Nemo Observatorium)》王柏偉
數位時代的沈浸感:為什麼數位藝術又重提時空問題?王柏偉
有一種所謂的「數位藝術」嗎?王柏偉
Information Fiction Publicité (IFP),François Aubart
從「世界的黑夜」到「媒介的黑盒子」:歐洲城市之光藝術節 王柏偉
流動因子薛保瑕
精準的荒謬節奏與虛無的極限運動:陳萬仁影像中的精神姿態林欣怡
剩餘價值最高形式:人體原物料作為藝術生產線林欣怡
Tamtam8: 動作之外、聲音以內王柏偉
數位溝通事件的結構:「無聊研究雙人組」的〈寂靜的追求〉王柏偉
乘著藝術遨翔的自由鬥士:蘇旺伸張禮豪
自我反觀抑或自我搬演?一個未完成的機制批判計畫王聖閎
關鍵辭:激活 論述行動的疑問句賴駿杰
理性在渾沌的幻象中辯證─試論薛保瑕的抽象繪王嘉驥
回視異/己之鄉—D調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展吳嘉瑄
相約在創傷處—許尹齡「緩緩」個展吳嘉瑄
「你要相信你的策展人」訪「藝術在山左右」參展藝術家王德瑜簡子傑
藝術實踐、逆再現與時間性──重觀袁廣鳴的《城市失格》宋灝
望向空議題的自我反觀吳嘉瑄
微影像:策展論述陳愷璜
旅行的大洋蔥計畫 第二站 蕭有志
反覆映照的存在瞬間──蘇匯宇「使蒂諾斯家庭實境秀」張晴文
電視、藥物與家庭錄影帶─使蒂諾斯家庭實境秀蘇匯宇
食托邦–2010第二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胡朝聖
發動大學生 從故鄉蚊子館查起吳垠慧
Oopject唯物論:一場及物動詞的不完全補語林欣怡
等距變項:朝向主體的數位類比系統林欣怡
去自然的策展?林宏璋
走音的自我表述—余政達的世界地圖陳寬育
從Fluxus初探網路藝術之前衛性格林欣怡
混雜性與分類秩序:Eduardo Kac的《謎的自然史》王柏偉
藉藝術歸返原鄉的在世行者:林鉅張禮豪
「大量交織之喜歡可以帶回家」蕭有志個展自述蕭有志
迢迢路上,搜索枯腸-陳順築,一個拾取記憶斷片的旅人
實體化的樂譜—王仲堃「+ - * /」聲音裝置展陳寬育
騷莎課程, 2010 台北雙年展委託創作邵樂人
席薇雅.克羅波斯基Silvia Kolbowski 《一段不完整的觀念藝術史》林怡秀
國王的新衣—回應黃建宏兼談藝評人於當前藝術狀況之位置賴駿杰
種族與認同問題的混血—分化/合作 - iaart at IT Park 溫能.阿奇與拉爾斯.科樸索雙人展吳嘉瑄
語言╱言語的動感演練—余政達「形容詞舞蹈」個展吳嘉瑄
最低限度科技—形、音、異聲音裝置展 蕭淑文
The Limbus Zone 界/域(邊緣)區間—何采柔其繪畫的過境處沈伯丞
不讓資源分配者權力傲慢逼退 陳界仁們應搶救北美館,凌美雪
陳界仁聲援 展場成抗議現場 派遣女工訴求重返國美館,王毅丰
陳界仁轟北美館:票房化、商業化吳垠慧
在歷史的邊界上以命相搏—陳界仁的政治與藝術觀 陳韋臻
是美術館也是舞蹈教室、電影院、中醫院 九月事件 讓藝術行動化,蕭紫菡
誰還在乎誰是誰?或者,誰還在乎當代藝術的「盲飲」?一個懷疑論者的「雙盲臨床實驗」觀察報告王聖閎
“The Double Richard Mutt Case”:「R. Mutt」vs.「Crosstalk」林欣怡
自我勞動的多層次語境—莊普藝術創作的存有論析朱文海
政治˙休息中?—專訪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曾瑋陳韋臻
情感場景‧重點所在:《回憶的盡頭》筆記林欣怡
策展專文:2010關鍵字—潛雕塑‧租借‧劇本王聖閎
極限-林壽宇2010創作展
帝國邊界 II —西方公司陳界仁
Navigating ‘Austronesia’: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art from Taiwan and the Pacific麥書菲
如何有力量的活著?—關於石晉華的藝術作品們秦雅君
溝通與互動之間的記憶:歐馬.費斯特的〈脫口秀〉王柏偉
北京的「非-後現代」:繆曉春的時間軸操控術 王柏偉
用畫筆淨化人心的入世教士:江賢二張禮豪
非關左手香—2010個展自述李淑貞
台灣當代雕塑的視野:微型化吳嘉瑄
黃柏維:人蟲之間的異想世界孫曉彤
策展論述:雙盲,一個臨床的實驗。秦雅君
無面目童顏與空白身體:重返曾御欽的孩童形象王聖閎
在薛丁格的多重世界裡:評2010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展王聖閎
拼湊的微處 「極地-陳松志個展」謝鴻均與陳松志對談記錄謝鴻均
為什麼要航向新世界?廖祈羽與張暉明《Never Give Up》中的內環境問題王柏偉
美術與藝術之間:涂維政【孔夫子】系列與【卜湳文明遺跡】系列間的連續與斷裂問題王柏偉
獨行者的清澄─林壽宇與他的畫阮慶岳
Actionless. Stillness. Silence,David Frazier
停滯在心中創作自述謝家雯
虛構的遠方海景創作自述吳季璁
不要忘記來接我喔-個展創作自述蕭筑方
在我們解構歷史的重量以前—專訪《牽阮的手》導演顏蘭權、莊益增陳韋臻
岩縫中的奇葩—1980年代台灣抽象繪畫蕭瓊瑞
在Sphinx面前的不語:論「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 陳泰松
來自遠方的對話—論荷黑‧瑪葉與吳季璁雙人展王嘉驥
以重複達致革命?從「2010莊普地下藝術展」談起陳愷璜
重返《集會‧家庭遊行》─再讀陳順築1995年的家族預言林宜寬
黑膠唱片、視聽文化與社會記憶:丹·米哈提雅努的《轉盤》王柏偉
儀器、圖像、社會中的藝術與科學:Agnes Meyer-Brandis的《雲核掃描器》王柏偉
地下莖式的台北想像/大地風景Ⅱ:Sucity ﹣光滑城市吳嘉瑄
誰空著手彈奏無軀體的樂器?—專訪雷射日光燈聲音演出者姚仲涵陳韋臻
Re-Orienting Taiwan: The China Factor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 麥書菲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吳嘉瑄
最大靜摩擦力─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吳嘉瑄
極致透視Ultra IX—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吳嘉瑄
感知的最小強度—邵樂人「臨界空間」展吳嘉瑄
囿:貼地塵埃,匍匐前進謝鴻均
為大田美術館增建陽台計畫蕭有志
旅行的大洋蔥計畫 第一站 蕭有志
迷離與絕對—賴純純的藝術探索 蕭瓊瑞
風帶來光胡朝聖
拼湊的微處 陳松志
你就是一座島─談陳順築創作與澎湖的臍帶關係以及島嶼性格 林宜寬
地球是平的 2010個展自述莊昀
時間性存有方式的拓樸學考察王柏偉
線、茁生與演化:崔惠宇的《旖旎創世紀》中的秩序問題王柏偉
賴純純 開放老家分享「幻夢」周美惠
不在場者的在場:一個取向於差異的藝術理論提案王柏偉
思的零度:低限主義的發展與轉進王聖閎
減法的極限:林壽宇的回歸與台灣低限主義前史陳譽仁
從低限、觀念到特定場域:台灣低限策略中的離散潛影王聖閎
標本式的藝術樣態:台灣當代低限繪畫吳嘉瑄
陳界仁的影像行動 —〈加工廠〉與〈帝國邊界 I〉鄭慧華
媒體與藝術︰打開當代無意識的黑盒子王柏偉
島嶼的鏡像—從〈複製島〉到主體連繫陳寬育
恍惚晃走的城市書寫—「城市失格」與意識焦距陳寬育
藝術家林明弘―伊通公園裡的阿嬷花布傳奇,盧昭燕
用藝術打抱不平的彼得潘:楊茂林張禮豪
手感的復歸—劉文瑄的自由塗畫世界秦雅君
賽博空間中的重力探測術:Gazira Babeli的《打擊空虛》王柏偉
蕭筑方工作室-簡單的快樂 卻有不簡單的福氣鄭乃銘
黃海欣:我們習以為常,其實不太正常張晴文
遙在者的評論:與杰廷商議【在評論裡在場】中知識與私人問題王柏偉
Stirring it up巴諾亞
在歷史中沉默地反叛—專訪莊普陳韋臻
沉默的回聲—閱讀莊普的創作世界陶文岳
Psyché 的追逐?—莊普自為存在的表達黃義雄
精煉簡潔中蘊含百觀謝佩霓
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林壽宇創作論述王為河
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羅潔尹
主縛奴/奴俘主—專訪台灣BDSM三繩師陳韋臻
《天梯》和《我的朋友》 洪素珍
愛情至上╳繪畫不死的搖滾魂:莊普張禮豪
吳耿禎個展首部曲:「帶一籃水果去看她」秦雅君
地下藝術個展自述莊普
(城市的)風景─閱讀陳建榮作品張晴文
在時光沈澱之處徘徊觀伺:側寫張照堂的現代身影 王聖閎
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相遇:評Gregory Crewdson的「玫瑰之下」王聖閎
暮光之城—談黃珮如近作「閉上眼依然感受到」系列賴駿杰
創傷年代的美學陳香君
搖籃書房IV:王榆鈞與阿發小姐的總是在路上計畫蕭有志
每一年,自有無限可能—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計畫張至維
以酒會友的國際藝術村—專訪「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計畫」負責人安迪.費爾葛瑞夫張至維
重返夢幻島—陳慧嶠的格蘭菲迪之旅張至維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2009格蘭菲迪╳王俊傑張至維
給成人的玩具—記邱昭財的互動性雕塑秦雅君
社會中的影像與象徵:袁廣鳴《逝去中的風景》與《逝去中的風景 - 蘇格蘭》的觀察效應分析*王柏偉
情感與意識—亞洲當代藝術中的家族圖像 黃舒屏
時間流陳張莉
身體、慾望,與不倫—專訪《孩子》的主人姚尚德陳韋臻
給我一個時間的影像:【使用者】的《 一致性的引擎 Ⅰ&Ⅱ》王柏偉
藝術,從來不是為了補白:楊識宏張禮豪
廢墟之外的無聊風景—陳敬寶的攝影創作歷程陳寬育
保留通往現實世界的路徑—陳伯義的記憶之窗陳寬育
日常感與藝術操作—關於無聊、檔案、幻象與物件的幾個紛雜思考陳寬育
當「日常生活」成為課題:藝術行動中的文化反省王聖閎
感性與行動的重新部署:對於台灣當代繪畫的延伸觀察王聖閎
蕭筑方:畫微不足道的人生,苦笑的療傷系張晴文
蕭筑方:人生的殘酷與現實我想用幽默面對 ,陳沛岑
蕭筑方:笑小小人物,自嘲也不壞 高子衿
看了令人很開心 忘記室內還在下雨 ,劉禧
策展專文:藝術在山左右胡朝聖
伊通公園 - 理想與夢想的實踐地,張馨之
莊普藝術的前衛性與跨文化性曾長生
德國媒體藝術理論簡介:從【下樓梯的裸女】談起 王柏偉
如何維持在形象的意義平面上?王柏偉
迴紋針串起的影像敘事蔣伯欣
渡越現實,直至記憶之境無可名狀地滿盈—對「日常‧微觀:沈昭良 攝影展」的一些閱讀王聖閎
翻轉東西軸線的美夢—請回觀真艋舺陳韋臻
以古根漢美術館門票來製作:劉文瑄的塗畫物件簡子傑
拾綴記憶‧拼貼情感─陳順築的影像與裝置 蕭瓊瑞
親愛的瑞音蔻陳松志
灰色目光的尾隨—專訪作家菲立普‧克婁代陳韋臻
陳慧嶠:被暗喻在針尖和雲朵間的行星孫曉彤
後英雄時代的藝術(史)理論:《社會的藝術》導論王柏偉
時間視域的考掘:亞明·林克的【未來考古學】王柏偉
科技時代的變體學:【反身性介入】展王柏偉
身體、代碼與網絡:馬克·納丕爾的《維娜斯 2.0》王柏偉
一種初始的存有王為河
在永夜前的一場冒險:我的極地之旅崔廣宇
旅行是一則寓言 湯皇珍「我去旅行」系列吳嘉瑄
我與後地方丸首航黃建宏
搖籃書房III:蔣勳之搖籃書房蕭有志
沒有眼神的慶典|論陳敬元在政治中的不適黃建宏
真相與生命的重量-專訪作家朱天心陳韋臻
兼任文化殖民局的美術館—2009北美館策展規劃與反彈陳韋臻
招魂術 —《法福殉難記》、《兩百年》與彭弘智的國族聖像學研究王柏偉
後現代的觀察者情境:王鼎曄的【分身術︰夢遊者】王柏偉
美術館的處境,David Frazier
弱意識與軟繪畫—有關「還魂散」中的日常美學取徑王聖閎
袁廣鳴:凝視正在逝去的孫曉彤
北美館中國風又一波 2011年艾未未個展即將登台孫曉彤
記憶與慾望永無止境的救贖:郭維國張禮豪
試測梅丁衍【台灣可樂】的甜度吳宇棠
訪談謝德慶漢斯.烏利希.歐布利斯特, 龔卓軍
小品 單頻道錄影吳季璁
我的夢幻島楊茂林
娜烏西卡的腐海 : 看黃薇珉「吞食」一系列畫作 劉士楷
2007-2009吞食系列創作自述 黃薇珉
捕捉氣味 喚醒記憶 老磚頭畫線 黃宏德詩意回顧展吳垠慧
名列且身陷大藝術史之後…—專訪藝術家蔡國強陳韋臻
藝術 / 人物專訪:當代藝術家系列-徐洵蔚陳松志
若絲計畫:格蘭菲迪的秘密情慾 安迪‧費爾葛瑞福
旋行的孟鳥:黃宏德與兩塊磚,王羅蜜多
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計畫 Artist at Glenfiddich 09孫曉彤
開創藝術圈的公園精神:自主藝術櫥窗 伊通走過20載,蕭紫菡
奇觀社會中的媒介性問題:偶發性藝術與福魯克薩斯王柏偉
繁華初生,毀滅之始:關於蘇孟鴻的綺麗萬花筒與圖像嬉戲王聖閎
日常奇蹟—延伸:亞洲女性藝術家群展侯瀚如
吳天章:黝黑記憶裡的曖昧幽光孫曉彤
一種不自然、不搭,或是ㄎㄟˊㄎㄟˊ的感覺—記葉怡利個展「反正明日也黃花,獵殺昨日一片藍」秦雅君
「我們修理烤麵包機」:Norman White與他的機器們王柏偉
聲音的拓樸式外交-論余政達的「語音-藝術」黃建宏
From emptiness, a quip布萊克‧卡特 (阿布)
從新歷史主義看梅丁衍的台灣可樂曾長生
吳季璁塑膠堆水晶城市吳垠慧
台彎可樂─創作自述梅丁衍
試寫《8213舞蹈肢體劇場—電子》2009年9月20日演出歐佳瑞
陳界仁:牆外的沈默孫曉彤
我終究只(能)是我自己—閱讀陳萬仁作品的心得報告秦雅君
如果沒有新的,老的也將消逝─林其蔚談台灣噪音運動生與死,羅悅全, 鄭慧華
進入重新覆寫的歷史系譜:姚瑞中張禮豪
觀看台灣當代藝術麥書菲
家屋 莊昀
『剝皮療』(Bopiliao)變裝秀侯怡亭
名狀那無以名狀—細說黃薇珉的寓言警語林平
顯影技:台灣當代繪畫的數種描述王聖閎
記憶與印象:關於日常生活體驗吳嘉瑄
場面調度陳寬育
流.水.席林昆穎, 陳志建
穆勒式花園─重建術 創作自述劉世芬
若絲計畫:真實的流動王俊傑
陳順築的影像裝置—從2009《記憶的距離》系列談起 王品驊
現代性的視覺部署:評《觀察者的技術: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龔卓軍
穿越記憶的距離─談陳順築作品陳永賢
閉上眼依然感受到系列黃珮如
歲月的晦暗與幽微:時光點描的影像詩—讀陳順築2009新作《記憶的距離》林宜寬
藝術、科技、與社會:包浩斯模式九十年王柏偉
潛伏性建築:論建築繁殖場龔卓軍
美術館的專業與整合機制—設立公務策展人之思考李維菁
電腦運算時代的圖像王柏偉
江忠倫《577.26.5F-2》:日常生活偽劇照林欣怡
短篇自述張暉明
納西瑟斯的水中世界:論侯怡亭的「影像/嬉戲」展王品驊
鄭詩雋行為遊戲 問號反諷假象吳垠慧
作者的未完成—從郭奕臣的《入侵北美館》與《失訊》談起秦雅君
吃了春藥或是中了毒?記以蘇孟鴻為名的藝術創作秦雅君
生活就是奇觀─訪里昂雙年展策展人侯瀚如郭冠英
從序列基因到創作基因.遊逸於普羅意識中的空間再造—廖迎晰的創作生成述評朱文海
皮克斯動畫20年 策展專文蕭淑文
裝置作品─紅柱 & 錄影裝置─親你,蜜糖洪素珍
寒冷孤寂城市大樓裡的隔離暖房:從黃薇珉的《住宿》四聯坐及創作論述談起黃海鳴
在畫中凝結無盡的此時──評寫林煒翔「緩緩行」個展,林文珊
人生午後 在桂林林賢俊
記憶的疏離,李立鈞
以藝術之名—再談「CO-Q」展覽策略與周邊效應賴駿杰
克羅彩奏鳴曲楊澤
「抬頭一看,生活裡沒有任何美好的事」策展專文簡子傑
大搖籃II:看見看守台灣蕭有志
後烏托邦 ─ 迪奧尼希歐.岡薩雷茲的未來世界陳瀅如
王福東,用一種「活在當下」的態度生活與創作,佟孟真
另一天從不曾美好—杜珮詩創作裡所映照的當代生活秦雅君
「抽象畫是說明實在的一種虛構模式」- 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畫」王柏偉
山野閒無志•煙雲隨筆遊──論林煒翔風景作品,吳介祥
樹火.竹院子蕭有志
Kevin chengfeng YU - Daw in (倒.影)游克文
自序-玉蘭沈昭良
遠行的理由沈昭良
自序-映像南方澳沈昭良
肉身共享:侯俊明的色情耗費與賤斥註記龔卓軍
魔幻山水胡朝聖
Exploring strange new worlds布萊克‧卡特 (阿布)
極簡藝術宗師 林壽宇「復活」吳垠慧
歷史:永恆爭鬥或無盡懷舊——梅丁衍的政治性藝術陳寬育
幾個藝術史上的例子─不同時代藝術中的政治語境歐佳瑞
陳界仁闖《帝國邊界》 威尼斯參展吳垠慧
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景觀—困縛的身體陳寬育
重現美好幽靈 顧世勇照片展吳垠慧
黑暗城市中的流動建築:呂理煌與建築繁殖場龔卓軍
混混瀝瀝謝鴻均
民主的複數 ─ 亞特‧祖米弗斯基個展陳瀅如
負負得正 白色數學之美-談林壽宇的一件小作品莊普
帝國邊界 I —創作自述陳界仁
佛洛伊德曾孫女 《死或生》尋根李維菁
個人創作歷程分享,時代觀感以及身處位置的觀點蕭筑方
感性分配下的健康幸福─從【美哉台灣】論對於白內障式觀看的抵抗黃建宏
全球對話:策展人侯瀚如訪談,蔡長璜
那些學院不會教你/妳的事! —閱讀「21世紀少年—游牧座標」的身份想像 王聖閎
In your dreams布萊克‧卡特 (阿布)
瓶子與星砂—陳慧嶠李維菁
蟲動—藝術家黃致陽最新社會觀察與創作,馬芝安
ZOON世界,永远的边界——对话黄致阳,黄晨
異化與還真─洪藝真近作中的複製策略王嘉驥
返照與迴光—陳順築對“家”的回溯與再造 ,張晴
如何將事件晶體化?—西蒙•斯塔林的藝術晶體學王柏偉
天邊的一朵雲──談林煒翔畫中的雲賴駿杰
互為註解的「國家」主題—彭弘智「兩百年」個展的一些延伸陳寬育
華麗的逃逸,沉默的銘刻,羅秀芝
2009 創作自述駱麗真
最經典的「臉譜」,王福東,陳厚合
血腥寶貝創作自述蘇匯宇
哈蘭.法洛奇的影像論文:法洛奇影像裝置個展陳瀅如
在後造神運動中重返樂園郭昭蘭
藝術在河左右胡朝聖
彭弘智的「兩百年」 展現民族意識吳垠慧
Will Taiwan's artists join China's party?布萊克‧卡特 (阿布)
主體‧繪畫‧客體—序文,謝小韞
諸魔退散!-曾御欽《Fever Dark(熱黑)》中的驅魔術王柏偉
初探女性主義藝術史研究方法之異─試比較Linda Nochlin 的Representing Women 和Tamar Garb 的Bodies of Modernity陳韋臻
從虛實感到認知框架-Guillaume Bijl的時空劇場王柏偉
不受 Control的 ctrl-Z歐佳瑞
旁生域外的執爽:關於「砍錯Z」陳泰松
激情心靈 策展專文蕭淑文
搖籃書房I:「從搖籃到搖籃」傳閱本計畫蕭有志
蘇菲.卡爾的命運之旅:卡爾新作個展 ─ 何時何地?陳瀅如
標記法西斯暴力浩劫的〈格爾尼卡〉蔡宏明
「宏觀調控」:調控快感中的貧乏幻見黃建宏
《 宏觀調控下的台灣當代藝術 》陶亞倫
誰說我當時不在場?-崔廣宇《當時不在場:95與05年文件展》與基本溝通情境王柏偉
威尼斯 雙年展 參展不徵件 北美館一把抓吳垠慧
分享創作的樂趣,陳瓷方
身體會唱歌—驫舞劇場的《樓梯》‧《速度》‧《骨》張至維
藝術的織夢者─陳慧嶠王嘉驥
A Translation of Art: Wu Tien-chang高志仁
To absent friends...安迪‧費爾葛瑞福
糖衣裡的黑色童話─彭弘智個展「兩百年」秦雅君
深黑色的蕊.曾御欽游崴
在夜景中漂亮降落黃珮如
《樹是有血管的》 創作理念洪素珍
別用你的眼看我的世界—談張騰遠「爆破風景」系列賴駿杰
創作自述郭弘坤
邵婷如創作自述邵婷如
從「八大響馬」到「八大廟公」—關於VT王福東
逝去中的風景─蘇格蘭「格蘭菲迪」(Glenfiddich) 駐村之旅袁廣鳴
方偉文:穿透的空間 從這裡到現實之間的裂痕孫曉彤
水墨縱橫書為心畫—閱讀陳幸婉的水墨作品 孫曉彤
形‧意‧質‧韻─東亞當代水墨藝術新貌王嘉驥
虛構的力量─論陳界仁的藝術王嘉驥
岔題,以及在現實中不可能的編織者評「李民中2008個展」簡子傑
吳尚霖:內在肖像與空間迷境的對應關係孫曉彤
位於歷史極限的影像與記憶:陳界仁的影片藝術林志明
隱喻的圖像─閱讀潘鈺的創作世界陶文岳
私密的觀看與超越:潘鈺的藝術歷程廖仁義
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景觀III:中介化的身體王聖閎
「砍錯z」策展引言簡子傑
維姆.波塔的心魔陳瀅如
Room 19:策展專文吳達坤
伊通公園二十歲 當代藝術家聯展,凌美雪
那一夜,你伊通了嗎?孫曉彤
伊通公園20載 藝術抱滿懷周美惠
來自蘇格蘭的時光張晴文
關於特技和魔術張晴文
懾.相——吳天章創作簡述吳天章
Whisky galore布萊克‧卡特 (阿布)
幾何與詩性的空間圖譜-記2008年紀嘉華的創作理路林平
藝術家異國駐村 破繭看世界吳垠慧
在影像的世界裡遇合─宜昇科技參與新媒體藝術創作的經驗游崴
就是要俗 吳天章玩怪誕美學李維菁
守護伊通20年 劉慶堂讓藝術發光李維菁
夢想的轉彎之處:伊通廿備忘錄─訪莊普、陳慧嶠、劉慶堂游崴
立方米樂園展出自述郭弘坤
編碼化的身體吳嘉瑄
讓觀眾思考:克萊門斯.馮.維登麥亞的影像創作陳瀅如
Michael Lin and Heidi Voet林宏璋
時間的一次心跳 ─ 從高地之心到台北之心安迪‧費爾葛瑞福
家─2008台灣美術雙年展: 策展專文王嘉驥
自在流意
無可替代的當代藝術空間─「伊通公園」二十週年誌記王嘉驥
伊通二十歲生日思想起……梅丁衍
王俊傑錄像裝置 反映現實社會吳垠慧
伊通公園 二十年來不曾改變的仙人掌孫曉彤
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
Between Sexuality and Desire: Liu Shih-Fen’s Art and the Imaginary World,陳明惠
正在發生的視域—胡坤榮作品的平面性與非平面性廖仁義
林明弘:一日之別,人生兩境林昱
當代藝術中的肉體與性/別─論Jenny Saville 作品中身體疆界的逾越陳韋臻
從圖像認同到文化認同—以林明弘與L.V.為例賴駿杰
回應當代性──梅丁衍創作思維中的版畫方法學吳宇棠
朱嘉樺╳藝術家要有自己的空間感張晴文
對現實不過度親暱 讓記憶逐漸成為一種收藏─讀吳東龍鄭乃銘
關於盧人仰的創作簡述盧人仰
尋找馬緯度—圓轉中的相對靜止:策展專文陳永賢
從廢百貨公司到藝術村 ─ 柏林的塔合勒斯藝術中心陳瀅如
當代藝術的前衛代言 ─ 柏林現代藝術中心陳瀅如
從視淫到奇觀─論庫爾貝裸女畫中的色情成分陳韋臻
抗議美國在台協會﹝AIT﹞面試官的語言暴力陳界仁
無人房間:數位影像中的無人稱觀看-論王俊傑的【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黃建宏
聲音/影像/空間-王福瑞與王俊傑的一個短談王福瑞
以大衛之名,關於《大衛計畫》的二、三事王俊傑
以藝術除魅─論郭振昌的台灣美學王嘉驥
林明弘 從伊通公園Bartender到揚名國際,趙敏夙
吳瑪悧犀利藝術 台北明天是個湖?,陳小凌
小風車+招牌花 林明弘作品涼又甜吳垠慧
幽靈共通體:從王俊傑的「大衛計畫」談第三部《大衛天堂》陳泰松
2008編織者李民中
Living duplications“duality” and “multiplicity”
軍法局 肉體與靈魂省思,陳小凌
我會藏東西─試談李民中近作簡子傑
《時間》創作理念洪素珍
視覺之系譜及其蟲洞:身體/視覺機器的史前史龔卓軍
社會觀察家 ─ 以小觀大的瑪亞‧史懷哲陳瀅如
沉默是筆,沉默是對生命更為堅強的應對胡朝聖
陳慧嶠「雙重火焰」星辰玄祕入畫吳垠慧
邊界的叢林—關於黃致陽的《ZOON-密視》新作系列王嘉驥
無盡漂流─從洪東祿的《安德羅伊》系列談起王嘉驥
聆聽與觀看—評莊普名古屋大學展朱文海
展覽政治學吳嘉瑄
城市邊陲 ─ 活躍柏林藝術家克莉絲汀.弗蒂史卡個展陳瀅如
大隻佬陳萬仁 玩錄像細緻搶眼吳垠慧
Vocal, local and proud of it布萊克‧卡特 (阿布)
企業化的藝術 vs. 藝術化的企業─林明弘跨領域的藝術實踐秦雅君
对危机的认同与警觉——关于黄致阳水墨绘画和装置的实验馮博一
物質及精神的荒蕪黃海鳴
郭振昌「圖騰與禁忌」生猛張狂吳垠慧
化身「安卓羅伊」洪東祿遁入虛擬無憂吳垠慧
一個既存卻未知的所在─王雅慧創作裡的開放性召喚秦雅君
城市之眼 策展專文蕭淑文
袁漱揮灑色彩畫出心靈山水,劉素玉
花園裡的幸福一切從「你」開始沈怡寧
轉向自身之「場」-不確定的自我技術:論顧世勇沒歷史的光黃建宏
當代藝術的轉向 - 從本體論走向認識論顧世勇
科技藝術中虛擬與沉浸的潛在意涵顧世勇
顧世勇創作自述顧世勇
「裝置空間」中的身體、符號與情境(上)顧世勇
「裝置空間」中的身體、符號與情境(中)顧世勇
「裝置空間」中的身體、符號與情境(下)顧世勇
《音磁》的當代光譜王品驊
德布西打籃球?林昆穎在創作上的影音實驗秦雅君
探索拉美藝術的多元性 ─ 已知的問題:拉丁美洲藝術在哪/那裡?陳瀅如
記號徵候下 一個被喚起的情感演繹—楊林藝術創作評析朱文海
此岸亦彼岸─董心如的繪畫郭昭蘭
崔廣宇:荒謬,但不失為某種可能孫曉彤
老字號藝術空間 伊通公園20年吳垠慧
Summer Visitors安迪‧費爾葛瑞福
流浪者的陸塊:淺談莊普的「賭徒-藝術家」與「藝術家-詩人」黃建宏
討厭村上隆 莊普以卡漫反卡漫吳垠慧
「白牌書寫」簡要說明白宗晉
業力的軌跡:祭「筆的輪迴」,陳宏星
風景寫生中的「數位-眼」 評林冠名「靜默突襲」個展黃建宏
巨觀下的微讀 評「靜默突襲—林冠名個展」
越界與認同─亞洲新娘之歌II (2008創作自述)侯淑姿
創作自述 2008胡坤榮
空間故事與美學之用: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曾少千
意識的懸宕─試論莊普的繪畫王嘉驥
內在躍動成畫作 黃致陽藝氣風發,張孟起
梅丁衍 愛政治批判的藝術家吳垠慧
華‧非‧華,黃姍姍
探討女性特質 何孟娟公主變戰士吳垠慧
張嘉穎的新綠野仙蹤傳奇陸蓉之
媒體時代的「幻化身體」:台灣新世代創作中的身體鄭慧華
正妹流血了—從蘇匯宇「槍下非亡魂2—血腥寶貝」談起秦雅君
李國民、陳幸均的聚落保存行動吳嘉瑄
梅丁衍:混種的歷史,混血的文化吳嘉瑄
陳界仁《軍法局》錄像 驚懾西班牙吳垠慧
蘇匯宇愛電視愛蘇匯宇秦雅君
起乩的創作侯俊明
軍法局—創作自述陳界仁
Anish Kapoor 跨界域的「非物體」曲德義
夏陽的人與意謝佩霓
夏陽訪談:漂萍逐夢 ,胡曉瑩
楊智富遇伯樂 重拾彩筆當畫家吳垠慧
科技時代的倖存之味—林冠名與果凍時代黃建宏
創作自述游克文
野人花園裡的曼陀羅—曾雍甯Tzeng Yong-Ning的藝術鄭乃銘
底特律殘華若影:凱薩琳.威斯特爾豪特攝影展 陳瀅如
現代性的視覺部署:評《觀察者的技術: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龔卓軍
視覺之系譜及其蟲洞:身體/視覺機器的史前史龔卓軍
Chen Chieh-jen / Factory,Milena Maria Hoegsberg
陳慧嶠愛作夢 用藝術探索神祕吳垠慧
猶記反共復國,順便解放台灣─關於歷史,姚瑞中的一份驗屍報告游崴
人形.裝置.另類現代性龔卓軍
朱嘉樺讓郎世寧的《百駿圖》動了起來吳垠慧
袁廣鳴2008錄影新作:逝去中的風景鄭慧華
挑起脈搏的悸動─談莊普的印記藝術陶文岳
真正的吳天章,就是吳天章?─試窺吳天章的視覺意象[1],王鏡玲
觀看之眼王品驊
夢境私密失眠苦 皆成創作之泉吳垠慧
「台灣土狗」黃銘哲 勇追藝術夢吳垠慧
你可以死兩次,我會在之前趕去。──訪李國民游崴
風景寫生中的「數位-眼」黃建宏
侯俊明:曼陀羅是一個堅實的缽孫曉彤
把充滿感官的生活鍛鍊成不及物身體感必備的寶物─2008年李民中新作張晴文
從主體性到衰敗身體:1996至2006年的台灣當代藝術關鍵字(二)簡子傑
存在的抽象之眼:試論袁廣鳴的生命-影像黃建宏
廢棄物、暴力與嘻暱客 1988~2007 姚瑞中的繪畫作品張晴文
虛線或實線之舞─談蔡海如創作軌跡與典範轉變黃海鳴
價值的重力學:論涂維政的文明考古學黃建宏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李明維李明維
袁廣鳴 孤獨、冷調性的影像詩人吳垠慧
周旋到底─隱形都市求生指南:非實用篇徐文瑞
雙生仔藝術家 張耿豪、張耿華創作無厘頭吳垠慧
什麼東西?!張乃文「不是東西」(Not A Thing)展的台式多向雙關語法龔卓軍
動漫模型前進美術館—論「海洋堂」模型之商品藝術化賴駿杰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吳天章吳天章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黃致陽黃致陽
擬態與混搭:不可能的影像 / 美學龔卓軍
策略性排練:法蘭西斯.艾利斯的行動藝術陳瀅如
空以納萬境─對謝素梅藝術的一些隨想王嘉驥
追尋暗香的足跡,藍祖蔚
在藝術裡如何「以攝影之名」(三) -陳順築,陳佳琦
陳順築 家族記憶的長歌詠歎吳垠慧
姚瑞中 以嘻笑戲謔,嘲諷生存的荒謬吳垠慧
體現當代文明的衝突與撞擊:伊斯坦堡與伊斯坦堡雙年展〈不只可能、而且必要-全球戰爭年代的樂觀主義〉鄭慧華
不能說的祕密—林明弘的「花」與記憶認同賴駿杰
比原作更深沉,蔡宜芳
規範的拋棄與凹缺—曾雍甯的繪畫張晴文
雙年展vs.亞洲─關於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雙年展」的發想謝佩霓
戈爾登.馬塔 ─ 克拉克:你是萬物的權衡陳瀅如
複音:流動在李明維、謝素梅之間黃舒屏
古典的沈昭良郭力昕
庶民觀照─活在攝影創作中的沈昭良,蕭嘉慶
關於玉蘭沈昭良
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計畫簡介安迪‧費爾葛瑞福
格蘭菲迪30年單一純麥威士忌 vs. 龐克紀元元年安迪‧費爾葛瑞福
廖堉安「鳥人自畫像」 呈現迂迴的生存哲學吳垠慧
站在世界衝突點上的樂觀主義─看第十屆伊斯坦堡雙年展胡朝聖
湯皇珍╳回應當下的行動選擇張晴文
蘇匯宇╳超嗨!電視迷的范特西張晴文
高俊宏╳藝術到底要做什麼?張晴文
「格蘭菲迪」Glenfiddich 威士忌深水炸彈姚瑞中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劉世芬劉世芬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吳瑪悧吳瑪悧
激進意志的風格:九十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多元異見 胡永芬
那天,她抓到了雲─陳慧嶠的創作與生命之旅秦雅君
從環境文化汲取養分,不以歷史文化為着陸藉口—關於曾御欽與蕭筑方的藝術鄭乃銘
藝術家夜視暗流 ─ 歐巴布也那藝術中心多媒體裝置展陳瀅如
逆勢操作Walter Benjamin?—寫在洪藝真「複製-再現」展覽之前,花亦芬
不能了知現象真實性的原始愚痴─張乃文的北美館個展「不是東西」簡子傑
曾御欽 透過影像訴說清淡的悲傷吳垠慧
相似性如何閃爍:崔廣宇誠品個展「城市瞎摸」簡子傑
一個更為滿盈與匱乏的生活世界:或從「新世代藝術家」的詮釋問題談起(註1)王聖閎
「自我盜版」—自由樂捐計畫陳界仁
無所不在的「地方」——評台十七線的兩場藝術╱行動蔣伯欣
收納與反向的清空—陳順築的「家宅-4×5立方」系列張晴文
不只可能,而且必要─全球戰爭年代的樂觀主義侯瀚如
複製─再現:2007個展自述洪藝真
飄飄自在 如如存在—藝術家賴純純,鄭惠美
槍下非亡魂創作自述蘇匯宇
為自我族群發聲 ─ 黑名單於藝術交叉點展出陳瀅如
書評(映象 南方澳)(我的耶路撒冷症候群)鍾文音
張乃文的不是東西黃建宏
綠野仙蹤-台灣當代藝術的奇想世界,施淑萍
或者是訪客:王雅慧2007年個展描述簡子傑
李國民的鏡頭周美惠
欲求情境互動的存在試煉—賴純純的非形象繪畫存有論析朱文海
再論喃喃自語:關於「頓挫藝術」中的年輕世代詮釋問題王聖閎
告別電視兒童年代 蘇匯宇
The Pain of Others,Christian Viveros-Fauné
「異種」持續蔓延中……黃沛瀅創作中的奇想世界秦雅君
我們漂浮了……張博智的《浮體計畫:光流》秦雅君
彭弘智的那些令人無法抗拒的精神導師,比爾‧亞寧
說不完的寓言故事─吳季聰的《鐵絲網III》秦雅君
畢竟是一場互為自享的旅行--談湯皇珍的「我去旅行V/一張風景明信片 」陳泰松
再論喃喃自語:關於「頓挫藝術」中的年輕世代詮釋問題王聖閎
The Nests蕭有志
Endless Magic coming to China海蒂・沃特
HAPPY LANDING-家庭照相簿沈昭良
A conversation with Snow White布萊克‧卡特 (阿布)
「家」的遙想-論林明弘的創作脈絡賴駿杰
我們一起上天堂:齊星、盧征遠在誠品畫廊秦雅君, 簡子傑
挑戰現實—彭弘智、姚瑞中的身體書寫李玉玲
藝評的語言不能曖昧張晴文
林壽宇的白色系列─從繪畫浮雕到低限藝術曾長生
非域之境: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藝術家作品介紹林宏璋
流離於真實、現實、夢境中的漫遊者—談譚偉平的觀念攝影作品,李鳳鳴
展現環保概念的藝術:艾咪.法蘭斯捷尼與菲利普.羅斯「量度」展陳瀅如
侯俊明談文字與書寫游崴
在無敵鐵金剛來了之後(無敵鐵金剛來了,然後?) 台灣動漫風格藝術現狀再探吳垠慧
此時此刻─陳慧嶠作品中非理性元素的運用,李思潔
怪咖李國民 帶有機寶藏巖 前進威尼斯李維菁
虛實的家族歷史─Vivan Sundaram《再現愛蕊塔》中家族情感的耽溺與救贖陳韋臻
隱無之外,但見真情—如此閱讀徐洵蔚個展謝佩霓
謬不可言個展自述徐洵蔚
透過創作認識這個世界李民中
現實動作媒創作自述侯怡亭
戀地情節( Topophilia )─陳順築新作〈家宅-四乘五立方〉鄭慧華
你∕妳看見了什麼?─關於喻紅的「目擊成長」系列與其他秦雅君
第四屆城市行動藝術節─相遇:尋訪遊樂場 策展專文蕭淑文
我在一部名叫「風和日麗」的電影中擔任主角 —關於譚偉平…攝影﹑錄影﹑裝置作品的”頹廢”
背景是可穿透的特定現實:當代館「TAT@MOCA 2006」簡子傑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姚瑞中姚瑞中
惡性場所邏輯與世界邊緣精神狀態龔卓軍
Heidi Voet: Happy Next Year/ OneTwenty Gallery,Aaron Schuster
隱無之外個展自述徐洵蔚
一位台灣聲音藝術家的觀點:王福瑞談聲音的聆聽與創作吳垠慧
築虛為實的生活暨美學實踐者─許雨仁王嘉驥
空間中的記憶「家」其實是一首永恒的詩簡丹
旅行的人在路上游崴
當時尚的騷客撞上該死的龐克—格蘭菲迪仲夏之旅陳慧嶠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王德瑜王德瑜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夏陽夏陽
創作理念—2006洪藝真
Making the global local and the local global巴諾亞
Thinking about Image: In Search of Tam Wai Ping’s “Temple”
策展兩枚腰 藝術便向前?—王俊傑與徐文瑞談雙年展與雙策展人制度吳牧青
以伊卡魯斯之翼飛行—對於張耿豪與張耿華創作的一些想法王嘉驥
實驗組件 ─ 集合物件與觀眾互動陳瀅如
如何「回一顧 」與碎形經歷黃建宏
性別神話再變體 ─ 馬修.巴尼《懸絲系列》陳瀅如
星空下的花朵有刺,蘇珀琪
都是因為想太多,蘇珀琪
從「懸絲系列」到「掙脫9」:馬修巴尼的總體藝術陳瀅如
打開現實的孔道:記「疆界」一展對日常生活的描摹測繪王聖閎
巴尼式愛情片:「掙脫9」陳瀅如
陳慧嶠藝軍突起 煉金術占星熔一爐李維菁
沈溺芭樂通俗劇的幻想 蘇匯宇「芭樂生活的正當理由」個展隨筆吳垠慧
此時此刻:台北當代藝術館101-103展覽介紹,林小雲
以天地為棟宇─關於林明弘與其作品的一些想法王嘉驥
但憑換日偷天手,難免嘲風弄月殃 評「偷天換日:當.代.美.術.館」林宏璋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陳界仁陳界仁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林明弘林明弘
台灣藝術家訪問記錄—陳界仁,媒體藝術
人在廢墟.姚瑞中游崴
本日上演桌上小偶劇…連建興「偶戲隨、誰係偶」側記吳垠慧
「畫」是要寫給天下人看的─府城狂者黃宏德,許遠達
單向的詩性通道—記「際遇之歌:丁昶文個展」簡子傑
姚瑞中-金色的藍色的疏離以及金色的藍色的靠近,李淑芳
詩性的,批判的靜默框架─寫在「2006年張正仁個展:漂流於形、質之間」展前簡子傑
Everything will fall into ruins布萊克‧卡特 (阿布)
空間漂流的旅程,邱坤良
閱讀陳建榮的繪畫游崴
「咻!」-台北當代藝術館個展自述顧世勇
異影像-從《日光下的靜物》再談王雅慧的框像時空概念吳宇棠
無奈與爽都重要:鄭詩雋的悲情雜技秀蘇匯宇
凝視與知覺慣習:談「慢Slow Tech」的回歸與媒體穿透王聖閎
重新思考時間的意義與價值李玉玲
鄭詩雋搞怪強調純情 手臂菸疤幻化純情心燈李維菁
Glenfiddich 駐村雜記吳季璁
洪东禄:非手工光晕,皮力
路徑圖—創作自述陳界仁
倒(道)出一行詩:閱讀楊仁明個展游崴
象徵與符號的繁殖轉換-馬修.巴尼 「掙脫」系列陳瀅如
亞熱帶的精神測量術—陳愷璜的「前計畫」藝術踏查龔卓軍
大便大出愛
疆界:策展專文鄭慧華
記林其蔚─不可思議之恐怖騷音展鄭慧華
蛹的呼吸與孔洞之凝看─記林鴻文「關於心眼與袋蟲」個展陳寬育
Re:Re:伊通公園:杜偉個展現場─勿忘影中人吳宇棠
幹員有請Tu先生:再談杜偉的《勿忘影中人》陳泰松
面向現況的脫逸:談湯皇珍的「我去旅行」陳泰松
政治與藝術 – 美國黑豹黨陳瀅如
Sex, Art+Money vs 0101010101....:關於鄭淑麗創作的速記鄭慧華
此時此刻 陳慧嶠
慢策展論述袁廣鳴
Mental calisthenics exercise artists蘇珊
城市風景:諾阿歐的城市迷宮 策展專文蕭淑文
踽踽獨步修行路—談陳永賢的影像藝術呂佩怡
ATA - 行動藝術之夜 陳瀅如
如何處理很多個矩形?─閱讀胡坤榮2006個展游崴
系列作品創作自述陳志建
為流離「現實」尋找家所/枷鎖 從《二度現實》看譚偉平的藝術創作路
對話(二) ─ 馬歇爾.斯馬與艾利絲.蕭陳瀅如
正言世代:台灣當代視覺文化,潘安儀
意者請洽杜先生:關於杜偉「勿忘影中人」及其它游崴
重審繪畫-今天問什麼?吳宇棠
透明無狀 ─「隱形藝術古今回顧」陳瀅如
寶藏巖泡茶照相館游崴
場所精神:空場及現場謝佩霓
將記憶的顏色化成一格白 曾御欽2001-2006影像創作吳垠慧
洞見爽:評吳宇棠個展陳泰松
由「光復初期」的美術現象環視二‧二八風景梅丁衍
幾何形色的即興曲─關於胡坤榮的繪畫王嘉驥
影像背後,我們遺失了什麼?──吳季璁專訪游崴
我家住在台灣海峽旁邊秦雅君
幻景及其破綻 論吳季璁的影像作品游崴
直觀是一種修行,蘇珀琪
《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情感的救贖 節選陳香君
迎接西方的大正文化:日本的現代化,懷舊,與裝飾風陳瀅如
偶爾會以為自己是一個生物學家張晴文
非常厲害的異常虛無—當代藝術中關於消費、跨界的一些思考李維菁
年度一年一書‧姚瑞中:《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鄒欣寧
任何新生事物 起源時已存在毀滅之影展覽介紹徐文瑞
被花布隔開的前後文:林明弘.想家的技藝游崴
從極限到游牧:一種境遇行動中的視域開展朱文海
被藝術挾持的言說:從「接下來——文賢油漆工程行再幹一票」聯展側寫一種藝術清談王聖閎
柔性顛覆—王德瑜的「陰性創作」鄭慧華
TRUST ME ─東尼.拉霸特陳瀅如
平行‧漂流-2005年創作個展自述張正仁
自由的幻象:策展專文王嘉驥
斯芬克斯的臨床路徑 創作自述劉世芬
陳界仁《加工廠》參展義大利館主題展:藝術的經驗鄭慧華
空間與視界 記「仙那度變奏曲」鄭慧華
微光溢出游崴
用時間換取空間—慢讀2005吳東龍新作張晴文
互動性藝術的美感回歸:一個形式主義進路的解讀[1]王聖閎
台北城市行動Taipei on the Move:從靜默觀賞到參與的藝術 策展專文蕭淑文
知識份子與一群不怕死的混混:林其蔚談龐克與台灣學運反文化游崴
當代風景 展覽說明王俊傑
清晰而嚴謹的策展範例胡永芬
上帝笑聲的回響?——記劉世芬個展「斯芬克斯的臨床路徑」秦雅君
八德—創作自述陳界仁
書寫陳松志的作品(或被他動了手腳的那些房間)游崴
,李思賢
好自在─行為錄像接力展姚瑞中
藝術思維的麥比烏斯扭吳宇棠
時間的故事─陳界仁的《八德》鄭慧華
從李仲生學生的作品回溯李氏教學蕭瓊瑞
台灣媒體藝術家訪問紀錄陳正才
遊轉通變—記袁澍(袁慧莉)2005年個展王嘉驥
初生之犢不畏虎陳瀅如
原好─混混乃陰性空間,瀝瀝乃母性系譜(下)謝鴻均
原好─混混乃陰性空間,瀝瀝乃母性系譜(上)謝鴻均
LJ藝言堂─藝術視野Art Vision,潘娉玉
打紅旗反紅旗,請觀者參與罷工行動鄭慧華
潮間帶藝術偵測站-2005年年度計畫薛保瑕
素描之跡─跨文化遊踪王品驊
容我進出您的恍惚相─持續書寫陳界仁游崴
斗方中的欣喜與哀愁 - 記《95014》的認識林平
從符號狂言遁入失語狀態─張正仁「平行、漂流」展的作品閱讀石瑞仁
走出文明、回歸伊甸「回歸大自然系列」創作論述林珮淳
閱讀林珮淳的「回歸大自然」系列陳香君
巴勒斯坦製造陳瀅如
在遼闊的打呼聲中…莊普個展 陳慧嶠
希望的種子─郭振昌2005《十八羅漢》個展王嘉驥
家庭相簿,彭樹君
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 I (2005創作自述)侯淑姿
篡位者創作自述侯怡亭
從觀念到不那麼觀念:談《每一次》的知性化習癖王聖閎
南方曝光四人展陳瀅如
如果你是你自己,你就不會迷失:談陳張莉之《物象再現-黃山經驗系列》,葉謹睿
只是不懂?不是問題!or vice versa?――對於當代藝術立場與理論關係切割的形而下關切吳宇棠
2005 創作自述駱麗真
小康時代的藝術漫談夏陽
藝術聚焦:數位壁畫五年成果展陳瀅如
報不到的旅行湯皇珍
遨遊方陣展敘蓬勃生機,劉永仁
理查德.塔特爾的藝術世界陳瀅如
Disenchanting Paradises,Filip Luyckx
從模糊的類型到影像機具的身體:年輕藝術家的幾種類型簡子傑
凝視現實─讀江賢二的畫黃茜芳
精。準。 ─ 當代短篇錄像藝術特展陳瀅如
數位輪迴──關於吳天章的創作理念吳天章
文化包裹:看《黃盒子》的游牧性場域及其延伸王聖閎
平行輸入 前駭客藝術 側記吳垠慧
在豔光四射裡狂笑--黃進河的視覺美學[1],王鏡玲
林煒翔的畫,陳建中
亞洲城市的顯影與幻影─2005年亞洲城市連結網(City_net Asia 2005)黃舒屏
平行輸入:「空轉」參展作品說明陳慧嶠
玩笑糖衣裡的憂世慈悲_彭弘智 vs. 狗玩具,徐婉禎
因為回家‧所以遠行沈昭良
關於南方澳沈昭良
花樣姿態:林明弘的作品林宏璋
追尋秘密的旅程─藝術家劉世芬,劉永毅
時空鄉愁的黑洞-湯皇珍姚瑞中
賴純純─存在與變化,江衍疇
向遠方的戰爭出發|王福東下一階段的路徑變化,楊墀
無由臆測,於是終能心領神會的地方-試談吳東龍作品中的相對性特質高子衿
解放藝術,催生新美學吳瑪悧
這島如何可能簡子傑
框像時空技術與真理擺渡-試析王雅慧的《漂流場所》吳宇棠
玩布啟示錄吳瑪悧
王福東,將台灣當代藝術帶進場李維菁
當代藝術從白盒子空間到古典歷史建物空間—以英國沙奇畫廊的新選擇為案例探討呂佩怡
陳張莉錄影裝置展─晨?昏?陳張莉
學說「愛」-當卡薩諾瓦遇上少年維特楊澤
藝術+漫畫=?-台灣當代藝術裡的「漫畫」現象初探吳垠慧
台灣當代攝影新流:虛擬烏托邦姚瑞中
平衡多向度痕跡的拾荒客─陳建榮vs.抽象畫,徐婉禎
穿越—廢墟與文明:策展專文鄭慧華
再造霹靂夢幻場景─美術指導 周銘信專訪,霹靂會編輯部
關於繪畫現代性的提問,陳維峰
邵婷如的世界,三浦弘子
隱喻的模稜空間—陳建榮個展,江敏甄
台灣廢墟創作自述姚瑞中
台灣媒體藝術發展評述王嘉驥
追憶那不復記憶的虛空與鄉愁—陳順築「四季遊蹤」系列鄭慧華
出神入畫—華人攝影新視界:再次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姚瑞中
賦形與顯靈─關於黃致陽形象美學的探討王嘉驥
邵婷如的諷刺漫畫藝術,朗.庫克塔
生命影像累積出記憶的蟻塚
智性門檻與玩具情境:邱昭財的互動裝置簡子傑
關於賴志盛作品的傾斜描述簡子傑
獨立策展路迢迢!王嘉驥
陳順築 在影像記憶的交錯地帶,江冠明
歸零的繪畫、寬頻的抽象—賞讀游正烽2004個展新作石瑞仁
隱藏於都市叢林的班特黃舒屏
Playing around with art蘇珊
記憶的迷宮之旅阮慶岳
2004 個展自述游克文
軟硬兼施、面貌兩極的藝術—解讀林珮淳的複合媒體裝置石瑞仁
揭起感知的布幕 談吳季璁的創作鄭慧華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lost蘇珊
記憶、歷史、系譜─陳界仁藝術導論林志明
充滿想像、並且頑強的存在─與陳界仁對談鄭慧華
「膜」的張力體系:談王德瑜的氣囊裝置陳泰松
遷移與凝結─關於陳界仁的影片《加工廠》,馬西宇
枯葉蝶的策略:有關崔廣宇的《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陳泰松
海上隨行記沈昭良
顧世勇:吟遊於「扁平」當下李維菁
多度序列的思维看黄致阳近作,楊明鍔
群聚、列阵、游移—黄致阳《千灵显》个展专访,羅淑君
人形花树的混种与变体—略论黄致阳绘画形象的流变及其北京近作王嘉驥
從慾望客體到批判主體—論侯怡亭的自我再現系列作品 陳寬育
攝魂術還是夢魂術?吳天章的數位輪迴姚瑞中
天空裡的現實賴志盛
《台灣廢墟迷走》-安靜的滲咬,早就天涯海角,林倩如
映像南方澳後記沈昭良
"Pillows and other lounging apparatus will be provided." - The work of Michael Lin,Bronwyn Mahoney
伊通公園:陳界仁「加工廠」個展簡子傑
生活在科技年代─第一屆台灣國際女性藝術節論文發表謝鴻均
加工廠—創作自述陳界仁
全球百大藝術家 錯解影像 陳界仁,巫祈麟
謝德慶:幾乎是一個聖人邱志傑
時代的夢境─陳界仁的影像創作鄭慧華
姚瑞中藝術創作的十年演講 姚瑞中
紐帶自述謝鴻均
關於「64種愛的欲言─在SARS漫延的年代」簡子傑
侯淑姿:到哪裡都「搞破壞」陳香君
始終處於滑移狀態的參照體系─陳曉朋簡子傑
王俊傑的作品與時代鄭慧華
64種愛的欲言和一種辨位聽音的策展機制石瑞仁
商品‧消費—涂維政李維菁
房間夾層中的非空間黃海鳴
關於陳愷璜王品驊
原始藝術前進當代美術館:魚目混珠?點石成金?或是國王的新衣?郭昭蘭
器官型態與外延性-試析黃世傑作品中的操控論吳宇棠
慾望城市,夢想飛行─藝術創作者黃銘哲,郭麗娟
耗散的詩篇、混沌的美學—胡坤榮的後極限繪畫石瑞仁
No.50 展覽論述黃舒屏
一個人的房間 Room 創作自述
Y2K的藝術承諾—紀念張心龍先生王福東
預啟的愉悅與無處的焦慮,或其他—談王德瑜作品的「感」「知」現象學吳宇棠
藝術+歷史=神話?看涂維政個展石瑞仁
如驅如逐如風馳電掣般地─顧世勇陳慧嶠
懸浮的詩學─「輕,如何使自己更輕」顧世勇
困溺在台灣之中的台灣當代藝術王嘉驥
造境─科技年代的影像詩學:策展專文王嘉驥
胡坤榮: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李維菁
空間原型的閱讀現象學龔卓軍
梅丁衍訪談記陳香君
搞破壞─梅氏解讀玩 展覽論述黃舒屏
梅氏政治圖像學陳泰松
台北當代藝術館「搞破壞—台灣藝術家個展系列」展覽論述黃舒屏
在路上… 姚瑞中藝術創作的十年鄭慧華
「東張西羅,談古說今」的藝術—談蘇孟鴻的創作石瑞仁
再會《文化測量》:2003年7月4日記於北藝大圖書館簡子傑
藝術在政治左右:解嚴後的臺灣藝術現象王嘉驥
在餘像殘影中凝視觀想─另一種閱讀袁廣鳴影像作品的視角王嘉驥
拼圖,七巧板,與展開的空盒 ─ 看陳曉朋繪畫中的樸素規則游崴
空間的沉謐結構 — 陳曉朋繪畫展2003,林一中
迷宮縮影 — 看陳曉朋的神奇拼圖,陳文瑤
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水墨書法,吳超然
美感的存在是歷史與文化,賴瑛瑛
光影錯約-Paintings 紀嘉華個展王品驊
自體旋轉與飛越的電光華彩─談賴純純創作中的幻化能量黃海鳴
浪漫的物理實驗,許遠達
台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王嘉驥
潘麗紅的再讀中國 - 「來去閨房」,盧怡仲
試論年輕藝術家的身體∕行動藝術簡子傑
一種文化的遊戲─論李明維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旅驛計畫》王嘉驥
在低限與無限之間潛行,靈光乍現鄭慧華
袁廣鳴談「失格」系列作品鄭慧華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記蘇旺伸的繪畫中的生命記憶秦雅君
憂鬱的白鴿—論梅丁衍二OO一年《我可不可以傲慢一下?》個展王嘉驥
紅色的美與感動─江賢二秦雅君
台灣裝置藝術林奇伯
懸空在詭譎與渾沌不明狀態的台灣當代藝術王嘉驥
喪鐘為誰敲?─論藝術家與社會、世界關係之重建王嘉驥
虛幻、老舊與昧於現實的理想─論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座談會」的盲點與癥結王嘉驥
囊空如洗當空氣不再是空氣─王德瑜陳慧嶠
影影綽綽中有個燃燒的記號─梅丁衍陳慧嶠
書評:台灣裝置藝術陳泰松
楊茂林:階段性的生命態度與創作模式李維菁
無蔽的尋視─楊世芝陳慧嶠
穿過死亡的鉗蝎─陳界仁陳慧嶠
黑暗的洞穴─侯俊明陳慧嶠
別說你不能─湯皇珍陳慧嶠
電光石火般的形體─陸蓉之陳慧嶠
從傳統影像到數位擬造顧世勇
在語言線上飛馳的箭─徐文瑞陳慧嶠
創作自述郭慧禪
吳天章:笑畫批判家國的史詩陳香君
數位時代裡的鍊金術─袁廣鳴個展「人間失格」鄭慧華
被風揉皺的面孔─謝德慶陳慧嶠
體系中的訪客─王俊傑陳慧嶠
失眠的鐘點─袁廣鳴陳慧嶠
被攝影者的歷史與陳界仁對談《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鄭慧華
鷹還是夜裡的太陽─林明弘陳慧嶠
亦有所指─林壽宇陳慧嶠
郭維國暴喜圖 超現實中年焦慮李維菁
機心與童真:從幾個面向看徐瑞憲的作品,熊鵬翥
被攝影者的歷史鄭慧華
詩意的魔術─看袁廣鳴何其真實的擬像胡永芬
陰柔美學—淺介90年代台灣女性裝置藝術,朱怡貞
獨木舟與太空船─吳瑪悧陳慧嶠
在諾諾諤諤中流放虛懸的女媧─賴純純陳慧嶠
航向當代世界─評張正仁2001年個展「潛形者之塵世航行」,楊墀
文化衝擊與語法建構─張正仁作品的形式判讀,江衍疇
靈魂刑─論陳界仁的「魂魄暴亂」,郭亮廷
吳瑪悧:我的皮膚就是我的家/國陳香君
張方馨創作自述張方馨
與夏陽在上海的漫談,陳文芬
徐洵蔚的《蛀解圖誌》─ 旅行於消解中的轉機謝鴻均
關於賴志盛的《圈圍》 評賴志盛於台南雙年展的《圈圍》陳瑞文
美麗新世界:策展專文王嘉驥
凌遲考—創作自述陳界仁
毛毛人夏陽,康俐雯
碎裂的真實與整體的幻像─談袁廣鳴的「城市失格」鄭慧華
從影子魔術到傳媒奇觀:策展專文王嘉驥
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儀式化裝置與觀念藝術的趨向陸蓉之
天馬行空之後─ 關於李民中及其作品張晴文
中國外的中國:全球「中國城」佔領行動姚瑞中
從「天下為公行動」(The would is for all)談異地創作與交流姚瑞中
洪東祿的數位化涅槃王嘉驥
從李石樵的《市場口》到吳天章的《戀戀紅塵II─向李石樵致敬》─關於吳天章一九九○年代創作的一些看法王嘉驥
列維納斯論死亡龔卓軍
Introduction of Gwangju Biennale侯瀚如
Michael Ming Hong Lin: The painted garden,Rhana Devenport
述說七○年代的莫名委屈─看彭弘智的擬人寓言胡永芬
等待台灣藝術的收藏家王嘉驥
幻象空間的開拓者—曲德義的抽象繪畫倪再沁
王德瑜:30號作品,姚孟吟
華麗的頹敗-姚瑞中攝影作品創作自述姚瑞中
2002年光州雙年展的一些觀察林志明
文本的興味或腥味?游崴
黃銘哲:從寫實半具象到烈焰立體雕李維菁
台北伊通公園在光州─為「伊通公園」參加二OO二年光州雙年展而寫王嘉驥
切入當下─論郭振昌的藝術王嘉驥
潘麗紅的信念倫理與創作,黃光男
優遊於東方和西方-林輝華,阿基列‧波尼多‧歐立瓦
林輝華-在「自我」與「道」之間 ,安傑羅‧卡帕索
攀旅─深層的幸福與意義 徐洵蔚
「內視的身體:記憶中『你在』的房間」─談陳松志的裝置創作,何宜娟
根莖之室─初探陳松志作品中的毀壞、氣味與記憶高子衿
陳世明:「我的位置與藝術家已經不同了」李維菁
複製都市的肖像―袁廣鳴的「失格」作品系列岩切澪
關於當代藝術的一點遐想蕭淑文
一堵牆陳慧嶠
關於「出走」的思考途徑謝鴻均
關於「複製島」的一些隨想,張新蔓
沉鬱中的希望,林柏樑
快樂是什麼(2002創作自述)侯淑姿
莊普:將「生活」化做修辭李維菁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王俊傑王俊傑
假如帽子不合適,就戴上。—試論張夏翡之〈擇善固執〉高子衿
狗有沒有穿衣服?論彭弘智徐文瑞
天堂變創作自述姚瑞中
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袁廣鳴袁廣鳴
眼球位移徐文瑞
間距的現實:陳建榮的繪畫世界薛保瑕
一種創作聲浪中的多重關係—伊通「吧台」 分拆與匯聚的難題陳慧嶠
中寮紀事沈昭良
難忘的空間經驗黃茜芳
用狗的視角看世界:訪談彭弘智李維菁
2000年首次個展《居山飲壑》創作自述袁慧莉
化外的靈手—漢寶德先生讀略王福東
金碧輝煌中看見無能的力量 談姚瑞中與姚瑞中的作品鄭慧華
What about sleeping in a show?--Michael Lin's artistic intervention侯瀚如
回應歷史的敲門聲,藍祖蔚
再現童年:策展專文王嘉驥
莊普與他建構的視覺世界─解讀他這次大開大放的展出羅門
站在感性的前端─走在捷徑上的崔廣宇湯皇珍
假色情之名,行藝術之實—評鄭淑麗作品「IKU」王福東
英雄惜英雄,好漢疼好漢 側寫王福東與倪再沁黃茜芳
從材料學的主張到符號學的增強─解讀伊通的莊普個展石瑞仁
美術館有鬼—杜偉的空間藝術 湯皇珍
《風在蔚藍海岸》 梵谷在普羅旺斯看到了陽光,趙啟麟
壓抑的溫度—游正烽作品中的對立美感張晴文
形式辯證與歷史演譯,江衍疇
" What Do You Look At!" " 我在冷眼關照。" 吳宇棠
從反聖像到新聖像─後解嚴時期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專文王嘉驥
一個存在的流變的不可見性陳慧嶠
《花懺》的真實與虛幻|陳順築譚偉平
在繁花的繽紛中,故人的笑容猶在|記錄陳順築的新世紀家族歡顏《花懺》
豐饒與詩意的抽象,張心龍
自顧自地上演一場寧靜的喧譁─洪東祿李維菁
二者間的圖像,Claire Margat
橘玻璃珠:策展專文徐文瑞
藉鄉愁書寫生命的旅行筆記─方偉文李維菁
為了藝術,漂泊一生 ─ 夏陽和他的「毛毛人」,蔡文婷
對幽靈般事物的光啟:談「心靈轉譯─精神醫學與藝術的對話」展游崴
那美好的仗,他已經打過—悼念與姚慶章的一段交情王福東
Ghost stories蘇珊
未來是一點水在你眼裡─陳慧嶠李維菁
祕境吳瑪悧
生活像藝術,藝術像生活─林明弘李維菁
《決戰境外》系列說明梅丁衍
透過藝術與自己溝通─林書民李維菁
空故納萬境—袁澍畫集序,何懷碩
因為天空吳瑪悧
探索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異國情調」─張夏翡李維菁
黑水、藍水以及紅水的威脅黃海鳴
與不同的人生進行對話─李明維李維菁
居山飲壑 游於古人與造物之間—記袁慧莉2000年首次個展王嘉驥
野蠻聖境創作自述姚瑞中
覆蓋以及顯露-紀嘉華藝術的時空通道王品驊
台灣攝影與「中國」符號初探—在不在:符號在哪裡?「中國」在哪裡?(特寫六)許綺玲
地球村的叛變林宏璋
失落的文本:評林宏璋《不好笑笑話—構成主義在台灣》陳泰松
置身於自由的國度─彭弘智李維菁
揭露現世的聖光反悖─蘇旺伸胡永芬
談林鴻文,只是因為無法「談」:他的文字和他的創作意象鄭慧華
Japan-Eye-Love-You(2000創作自述)侯淑姿
More than skin deep蘇珊
荒謬漫游湯皇珍徜徉資訊海,蔡瀚毅
遷移於真實與虛擬空間中的數位創作者---鄭淑麗鄭慧華
冰冷的金屬透出溫暖的情─徐瑞憲李維菁
問-創作計畫薛保瑕
創作是我的一種自言自語─劉世芬李維菁
生命從絕望中站起來:九二一震災中寮紀事沈昭良
擬像的力量顧世勇
如果有翅膀,我要怎麼飛?─袁廣鳴李維菁
影像的理由─袁廣鳴的video美學,路況
印格:「方寸」之地陳泰松
創作是心情反芻的發表─姚瑞中李維菁
座標王福東的矛盾位移性格胡永芬
畫一個臉譜,道盡眾生萬象,許湘欣
Dummies Are Real王嘉驥
臉是我一生的地圖─陳界仁李維菁
家園:策展專文王嘉驥
複寫的儀式,張頌仁
城市綠洲伊通公園林明弘
帝國大反擊—二十一世紀全球藝術趨勢預言王福東
在精神的彼岸--抽象藝術在台灣高千惠
時間的面目:台灣當代藝術的兩個世代徐文瑞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 策展論述麥書菲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陳界仁)麥書菲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陳慧嶠)麥書菲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陳順築)麥書菲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黃致陽)麥書菲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林純如)麥書菲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陶亞倫)麥書菲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王俊傑)麥書菲
藝術家乘船繞島航行﹕側記陳愷璜的「週.海徑——月亮是太陽」簡子傑
真實與虛幻中乍現的人影─王俊傑李維菁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藝術家及其作品論述(姚瑞中)麥書菲
何人、何物、何事的演出?試分析1999林明弘伊通個展─這裡黃海鳴
凝視,是為了穿透陳界仁
「磁性書寫-念念之間」展觀後感石瑞仁
磁性的念念陣營高千惠
關於東西 夏陽
測度心靈的美學與方法─袁廣鳴的媒體藝術創作鄭慧華
「抽象感性」的探險—游正烽及其幾何抽象繪畫 廖仁義
磁性書寫 / 念念之間廖仁義
磁性書寫-念念之間顧世勇
戰士之道龔卓軍
報紙‧天地‧月亮─淺談蕭麗虹近作《360°→180°→0°》黃海鳴
女性「絕對身體」的閱讀黃海鳴
夢與非夢之間俯視自己的內在-袁廣鳴的「 難眠的理由」鄭慧華
科技精準中試圖飛翔的心靈:《飛》袁廣鳴作品介紹鄭慧華
剖解後的凝思:謝鴻均徐洵蔚
在另類空間中自我消解—從杜偉的「霧出沒」展談起石瑞仁
草山文化行館的省思,賴素鈴
撕-對吳瑪俐藝術作品的哲學思考,Paul Good
開放的身體記憶—徐瑞憲作品中的機械生命張晴文
伊通十年湯皇珍
到後花園與藝術約會-草山文化鄭乃銘
胎中與夢中的對話─顧世勇與陳慧嶠的雙人展黃海鳴
歷史失神了:論姚瑞中近作徐文瑞
藍色便秘人 姚瑞中湯皇珍
伊通10年─現代藝術的「公園」鄭乃銘
施工中,危險!—試論杜偉於「前藝術」空間的裝置展黃海鳴
身體是真實的─謝伊婷湯皇珍
冷漠的伊通、激情的公園顧世勇
伊通十年與當代藝術/烏托邦的熱量徐文瑞
有情斯有美-為伊通十週年而寫謝佩霓
走進ITPARK藝術家集體創作的世界─兼祝賀伊通公園成立十週年羅門
十年種樹 伊通有成簡丹
身體與想像的辯證: 以尼采《悲劇的誕生》為例龔卓軍
疏離:空間裡的遊牧精神顧世勇
真實與虛構間的複製新現實,黃寶萍
拉開心靈的抽屜,與家族黑盒子對望生死
在傳統邊緣─拓展當代水墨藝術的視界: 策展專文王嘉驥
裝置的藝術鄭乃銘
溢出知覺罅隙的鬼魅顧世勇
聖光和消費─檢視王俊傑的近作有感徐文瑞
真金不怕火煉—陳慧嶠的創作路 黃茜芳
談袁廣鳴-虛實影像中的物體構成 林裕祥
藝術在那裡?─伊通藝術家們的一次(只有這一次)故意令人失望的展覽徐文瑞
寶島物語─吳瑪俐個展蕭淑文
俗物上朝.藝術下鄉-北殿堂與南街頭的兩齣新戲石瑞仁
猜猜你是誰(1998,創作自述)侯淑姿
魂魄暴亂(REVOLT IN THE SOUL & BODY 1900—1999)陳界仁
暗示與真實,江衍疇
伊通公園 臺北市立美術館聯展顧世勇
反覆的殘酷「政治」暴行─談魯宓作品中的在世存在原型黃海鳴
關於邵婷如的作品,喬.羅瑞亞
心有鴻鵠,王福東秦雅君
嚴肅的遊戲黃小燕
無路可逃-解讀彭弘智的玩具裝置石瑞仁
鋪陳完整的論述架構:姚瑞中的創作歷程胡永芬
懷疑者的美麗追捕吳瑪悧
拜物女巫的法會石瑞仁
精緻中的疲憊季鐵男
「反攻大陸」展-單兵秀解構了兩大戰鬥集團石瑞仁
陳慧嶠 靠做夢 面對挫敗李維菁
懷疑者的微笑 陳慧嶠
從比例看陳順築的作品:儒家機制的形象思維,楊明鍔
謀殺之後─顧世勇的「惡惡霸與天堂刀」徐文瑞
取決於方格,陳國強
人生不值得活的 楊澤
艷俗即自然,自然即艷俗—探賴純純的前衛性與跨文化性曾長生
寂靜之聲,沉默之音 - 劉淑美的造形世界,柯應平
不只是「複製」評杜偉個展鄭乃銘
整體觀與另類視覺經驗,彭明輝
楊世芝訪談語錄之『整體觀』洪曉惠
樂園罪人─侯俊明個展,曾雅蘭
家族人的肉體銘文,王墨林
青春編織曲(1997創作自述)侯淑姿
金都遺址─陳順築的近作展石瑞仁
為什麼與自殺有關﹖湯皇珍的最簡循環機湯皇珍
跨越時空的家族性創作陸蓉之
金都小築白宗晉
老相片的閱讀
兼具幻想與巧智的人像畫家石瑞仁
咦!石瑞仁
歷史如蛆,在無限的交媾中,王錦華
關於三芝鄉「交互作用‧試驗」展,葛雅茜
為別人擔心、為別人傷心...劉慶堂在「伊通公園」不放心李維菁
藝術性與準確性:朱嘉樺梅丁衍
退出「台灣:今日藝術」德國展——訪吳瑪悧,王昭華
畫家楊茂林「轉型」新展主題李維菁
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1996
回顧建築與人性王為河
梅丁衍創作自述(1996)梅丁衍
徐洵蔚伊公通園個展,白麥琪
從「錄影藝術」的脈絡省視台灣的錄影藝術蘇守政
動像的紀元——記第三屆里昂雙年展吳宇棠
郭振昌訪談-1996王嘉驥
窺(1996創作自述)侯淑姿
逆回神秘與詩情的幾何符號世界石瑞仁
帶心修行的旅者——郭娟秋一九九五年「心地風光」個展 王嘉驥
台灣「現代主義」的大鵬,林壽宇陳朝興
林壽宇極限繪晝的美學基礎及在東方美學體系中的『現代性』歷史轉折林裕祥
談伊通公園的未來及其在台灣市場中的定位林明弘
季鐵男和他的作品,小鳴一浩
無限廣延的『界內』或荒蕪的語境─黃宏德的符號世界顧世勇
內在秩序的疆界,朱苾舲
與程文宗的訪談紀錄陳建北
崔廣宇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鄭乃銘
“真空”與”妙有”,李再鈐
一心兩車,峯村敏明
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台灣抽象畫倪再沁
新事實七人聯展鄭乃銘
塵埃顧世勇
台灣另類藝術空間的活門與窄門高千惠
木頭人會說「畫」|王福東藉「子不語」言志諷世,柴美玲
朱嘉樺和他的藝術競賽一條永無終極線的跑道陸蓉之
新儒家觀|評介王福東新作「子不語」,陸詠
論證寂寥人生的一種姿態|看王福東1990~1994作品簡丹
關於朱嘉樺石瑞仁, 黃海鳴
對抗世界的進步 從而實現自己的進步黃文浩
從侷限到宏觀——思索中國人的文化定位梅丁衍
與黃文浩做對話性的記錄程文宗
看李民中的圖像語言簡丹
「後戒嚴‧觀念動員」策劃感言梅丁衍
時間、文化記憶與夢境——關於黃榮禧的創作藝術王嘉驥
湯皇珍裝置─表演作品中的敘事時間黃海鳴
亦師亦友亦偶像:韓湘寧梅丁衍
湯皇珍的藝術/行動季鐵男
侯俊明「新搜神記」圖版中身體政治語意林裕祥
由社政、文學到詩情|看王福東1994年新作簡丹
台灣女性藝術家的抽象繪畫表現|看陳張莉、楊世芝、賴純純、薛保瑕近作簡丹
遠大於畫布 遠超出存在 姚瑞中的藝術思辯陸蓉之
鄉愁不悔容顏少─看陳順築的作品梅丁衍
CHEN SHUN CHS’S PICTURES ONTHE WALL
試探陳建北近作中的空間思維黃海鳴
從不斷迷失中撤回的嚮往顧世勇
物理之舞─魯宓動力雕塑之結構思維程文宗
論「陳順築個展」風象、水相石瑞仁
游正烽:謹嚴洋溢者的感性,陳奇相
機械的「謎樣」、人生的機械「效應」─關於魯宓動力的二、三事湯皇珍
陳順築影像作品下的語彙林裕祥
「流亡與放逐」專題展——當代台灣藝術總體的不可名狀之境陳愷璜
在場域轉換與取捨中折傷的黃文浩湯皇珍
一隻企圖將視覺天空飛得更高潤的藝術鳥 :「超度」空間創作 羅門
超度空間的故事張永村
在孤島中不斷勞動─莊普「真愛不滅」個展簡丹
我片斷的“測量”莊普陳愷璜
咬文絞字圖書館,賴素鈴
黝黑的形上靈視—顧世勇個展謝佩霓
伊通性格的環境說「亞熱帶植物」主題展李淑楨
由「亞熱帶植物」,看台灣的「物體藝術」觀程文宗
新前衛的自然主義─記「亞熱帶植物」展季鐵男
跌宕起伏的內在脈動──李民中作品試析陸先銘
「家族箱子」裡的攝影與裝置:陳順築 郭力昕
Dark Side of the Moon─袁廣鳴作品中影像的寓意:以「盤中魚」為例鄭慧華
替代空間,替代什麼﹖連德誠
政治圖騰符號的世俗化——梅丁衍個展林裕祥
「文化測量——關於藝術,我們還有什麼?」——陳愷璜個展謝佩霓
台灣現代藝術「主體」的迷思梅丁衍
兩件作品內外看石瑞仁
記憶永遠成為有意識的顧世勇
家族黑盒子:現實影像經驗中的陳順築陳愷璜
歷史紀錄式的「系譜學的影像」程文宗
聚合記憶上的家族紀念碑—談陳順築的影像裝置 ,侯宜人
双面與晶體之後——陳愷璜個展林裕祥
王福東的旅人之歌,張登萍
《家族黑盒子》─談陳順築的攝影裝置,嚴明惠
試論台灣邊陲符號總體處境與義大利超前衛之對質與省思陳愷璜
台灣符號林的間離性格顧世勇
人間隔離陳傳興
多元風貌的關照—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的「現代藝術聯展」,陳明秀
在創作與生活間 醞釀藝術脈動「伊通公園」的創造者簡丹
十六種垃圾處理的想法—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的現代藝術聯展季鐵男
不是公園的「伊通公園」湯皇珍
王福東,翻攪台灣美術的黑旋風倪再沁
因有情而無情—顧世勇個展謝佩霓
進化與啟示——盧明德一九九二系列個展顧世勇
「本土」誠可貴「真理」價更高梅丁衍
在十丈紅塵中翻滾|王福東的畫與他的叛逆性格,劉佩修
從黑夜到天明,劉崴
仿作?創作?看張大千的「偽畫」談臨摹的藝術價值梅丁衍
且看王福東的另一片江山李淑楨
台灣現代藝術本土意識的探討梅丁衍
談臺灣美術鄉土寫實中現代意識之盲點梅丁衍
存有、異化與建築、思考──季鐵男建築展的一些省思,林安悟
由美國多元性文化 反思「本土文化自覺」梅丁衍
觀念就住在伊通公園二號公寓的NO-1:簡介三個致力開展觀念藝術空間的新興團體林靖傑
荒謬與吊詭的再現-陳愷璜王品驊
一個嶄新的資勢,杜十三
藝在言外與畫在意外—看梅丁衍的「意念創作」,秦松
在「既成物」與「藝術」間擺渡——談後現代主義之後的二律背反思維顧世勇
讓我做你的DJ楊澤
放眼臺灣與社會現象|與王福東一席談,張其涓
「一切是媒體,媒體是一切」評盧明德個展王哲雄
夢裡不知身是客|我所知道的王福東,卜大中
談莊普「軀體與靈魂之空間」石瑞仁
明月印千江 ─ 記莊普至西班牙開個展及其觀後感,林經豐
談談陳正勳作品,黃翰荻
我對「珍重!阿笠」一書的印象梅丁衍
還原解構敘述—「媒體‧環境‧裝置展」的省思郭少宗
色彩‧位置的塔中遊戲|羅青 VS. 賴純純,葉曉芍
新人獎得主:魯宓,雄獅美術
溶解-第十三屆雄獅美術新人獎評審感言 陳傳興
如觀「海市蜃樓」—第十三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特輯戴壁吟
第二個「十二年」的開始—第十三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特輯,李再鈐
逆光,或批評的學習陳傳興
媒體與裝置——盧明德、郭挹芬雙人展,楊敏
零亂的「裝置」-立體造形與混合媒體系列 陳傳興
我所不知道的王福東—為王福東的新書序,謝里法
狂舞吧,憂鬱!——給共處一年多的學生們陳傳興
現代進行式的藝術—關於「行為與空間展」呂清夫
從西方賓驗藝術的肇始到市立美術館的 「行為與空間 」王哲雄
從孤島到橋頭堡—現代藝術工作室首展評析郭少宗
環境.裝置.錄影展—藝術家雜誌每月藝評專欄郭少宗, 陳傳興
無言禪師與佈道者蔡宏明
環境裝置錄影—現代藝術工作坊創造視覺新體驗,黃志全
藝術不再 (譯自Jindich Chalupecky)林壽宇
前衛.裝置.空間,蘇瑞屏
空間的核爆林清玄
超度空間─高次元空間的構成.多次元知覺的美學王秀雄
「超度空間」展出前言羅門
不進則退,再上層樓—第十屆新人獎特輯評審的話林壽宇
探索莊普的繪畫世界羅門
不為形役的藝術—莊普及其畫作呂清夫
陳世明的藝術語言—材質與空間之美,莊伯和
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陳介人「告白25」展,蕭碩舉
從李仲生到異度空間展——談中國現代繪畫的拓展,張建隆
從異度空間展看美術館展覽的途向,沈以正
異度空間展—藝術家雜誌每月藝評專欄 王秀雄, 郭少宗
異度空間——空間的主題、色彩的變奏展座談,邱莉莉
剪不斷的「神」子—謝德慶「藝術‧生活」閉幕儀式側記王福東
反省、實驗與再生一寄望於「異度空間」展,管執中
「異度空間」展的探討羅門
新人獎得獎者簡介—王俊傑,雄獅美術
極限世界的拓展與再現—探索林壽宇的創作世界羅門
室外是雪楊澤
色彩的真質談賴純純的畫林清玄
心靈與材質的邂逅莊普作品的材質運用蔡宏明
讓心靈的活力復發―莊普作品展現的意義蔡宏明
白色的魅力與震撼——林壽宇藝術之美王秀雄
白色交響樂—林壽宇台北一年林清玄
林壽宇訪問記 ,之古
現代藝術的拓荒者,蘇新田
創作手記莊普
絕對主義與林壽宇的繪畫,藍岡
社會的放逐者——記一個虔誠、狂熱的「畫」徒謝德慶
Copyright © IT PARK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 886-2-2507-1149
Art Director / Chen Hui-Chiao Programer / Kej Jang, Boggy Jang